中国古代祭天一般在什么节气
发布者:陈原一2019-12-18
一、根据明清两朝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继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二、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
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二、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三、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
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