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古代诗歌鉴赏水平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背诵
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
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
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再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长期的诵读有助学生培养语感,熟悉古典文化,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对学过的知识不自觉加以运用,养成触类旁通思考的习惯。
二、积累古典诗歌意象的含义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以折柳表惜别。
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
以松象征坚贞高洁。
以莲代表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意象的含义是理解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诗歌的光明大道,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把钥匙。
三、归类识别诗歌的情感
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例如: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
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
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例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学生将每类诗歌都记几首代表作,如果读别的诗歌可以根据意象判断这首诗歌属于哪一类,又属于这类中和哪一首风格近似的作品,然后再各根据其个性深入解读,这样读诗歌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写促学
要想牢记一个原理,最有效的是运用。
所以我们不妨从运用入手,即写古典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对学生来说写古典诗歌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要紧,我们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让学生有意识运用学过的意象组织诗歌,表达情感,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对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老师在学生写作诗歌时不要指手画脚,要让学生自我评判,让同学互相评判,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