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邻韵
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
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
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
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
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
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如:鏦、淙、跫、蠢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
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
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
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
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
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
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
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
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
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