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周瑜和诸葛亮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周瑜和诸葛亮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先说说发贴原因:本来周瑜和诸葛亮一名将一名相,并没有可比之处,但一则因为有人总是拿二者做比较,二则因为三国演义故意贬低周瑜抬高诸葛亮,甚至捏造出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等事迹来抹杀周瑜赤壁之战的功绩,神话诸葛亮,还硬生生给周瑜安上一个“心胸狭窄”的罪名,使周瑜从此成为“小心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这对一个心胸宽广,非常完美的一代名将是非常不公平的。

    本贴将以正史三国志为主证据,以其他在史学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为辅,野史和三国演义不予考虑,也请想回贴辩论的朋友引用史料时慎重。

    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因为野史可靠信较低,后人附会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军事:周瑜 9分。

    诸葛亮 5分。

    点评:

    周瑜:赤壁之战已经不须多说,这场名垂千古的战役放到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面对精通军事的强敌曹操和曹操的30万大军,周瑜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周瑜一手培养出来的3万水军军团的强大作战能力也极大地扩大了战果,正是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优秀军事素质的全面综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赤壁之战后攻南郡,南郡兵多将广,战略要地,周瑜又胜。

    此外,周瑜与孙策多年南征北战,为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百战百胜——————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

    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总的来说,给予9分。

    诸葛亮:三国演义为诸葛亮虚构了大量战绩,但其实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定汉中,取蜀,空城计。

    等等所谓战绩都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打的。

    正史上的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胜利的战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诸葛亮撤退失败告终。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正史“三国志”里也早有评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对这个评价,有亮迷提出军事预见,军事理论为依据辩驳,但须知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为实践服务,诸葛亮的所有军事理论,用到现实中效果却都并不尽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去,最后却都失败而返,以被司马懿活活拖死而终。

    中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对整个天下局势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更不能对魏国造成什么大的打击。

    而在本国方面,却因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反而加速了蜀国的提前灭亡,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败。

    这与周瑜定江东,赤壁一战天下三分的影响完全不能相比。

    另外,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主要还是在于战略失误,而非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故意拖死的。

    从这一点看,诸葛亮显然不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比不上司马懿也比不上周瑜。

    对毛主席的评论有兴趣或有疑问,可以自己去研究。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败多胜少,但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才华和表现的,应算一个虽非优秀但却合格的军事统帅,故给予5分。

    2 战略:周瑜:9分,诸葛亮,5分。

    评价:周瑜的谋略,一是体现在赤壁战前的分析,一是体现在他予孙权书里的取蜀之见。

    赤壁战前,周瑜的分析极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极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战的胜利也说明了这一点。

    周瑜的取蜀之见也极有眼光,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对取蜀的人认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为前有曹操后有刘备,虎视耽耽。

    但前文中已说明,曹操内忧外患,已无余力对付孙权,而刘备在后方虽然极不情愿让孙权得蜀,但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操,刘备既无实力也无勇气跟孙权撕破联盟在背后偷袭孙权,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便宜曹操。

    而周瑜能征善战,军团作战实力强大,刘璋暗弱,军事和政治能力都极其平庸,又正忙着和张鲁作战,周瑜无论采取偷袭还是正面进攻,胜算都很大。

    因此周瑜说"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非常有把握。

    甚至可以说这把握比赤壁之战还大。

    当年赤壁之战刘备听说周瑜只有3万人要打曹军30万觉得他在吹牛,但事后证明周瑜没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诸葛亮: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只有一个隆中对,征汉中和取蜀攻略则是由刘备,法正等人完成。

    隆中对先天不良,存在着很多问题,毛泽东作为军事大家,曾经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

    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3 用人:周瑜8分,诸葛亮3分。

    评价:周瑜气度宽宏,雅量高致,他为东吴推荐了鲁肃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荐时都要说对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

    并且每次作战前,周瑜都会全盘谋划,集思广益,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种习惯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与曹操的善于用人,喜欢听取下属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给予8分。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无论是打仗还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绝不假手于人,虽然勤奋但却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也无擅长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到后来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缪化为先锋”的情况,用错马谡导致北伐失败更是一大短,而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而采用硬碰硬正面作战的打法,跟强大的魏国打消耗战,事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策的。

    而诸葛亮死后任命的杨仪、费祎也很不怎样。

    总的来说,给予3分比较合理。

    4 政治眼光:周瑜9,诸葛亮8。

    点评:

    周瑜气度开阔,胸怀天下,胆略过人,不畏强权,常有为东吴逐鹿天下之雄心。

    三国志记载:曹操大破袁绍后,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命令孙权送子为人质。

    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周瑜说:”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所向无敌,有何必要送人质?人质一入,就不得不听从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于人。

    而好处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怎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

    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

    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

    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这番言论非常强硬有魄力,对孙曹二人当时的政治情况分析也很到位,孙权听了周瑜的话便没有送人质。

    曹操心怀怨恨,数年后倾大军意欲入侵东吴,此次又是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周瑜还为孙权精辟地分析了曹军弱势和我军必胜的原因,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周瑜最终以少胜多,在赤壁大破曹军。

    而赤壁之战也以孙吴的大捷和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绝佳的军事才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奠定了东吴的基业。

    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应算是一种战略,前面已与周瑜的战略一起分析。

    而以政治眼光而论,个人以为孔明择主应算是政治眼光的良好体现,孔明选择刘备,而不选择孙权或曹操显然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

    此后联吴抗曹,东征后再联吴,都是非常正确的政治选择。

    故给予8分。

    总的来说,两人都是奠定本国基业的股肱之臣,平手。

    5 胸襟气度:周瑜9分。

    诸葛亮5

    虽然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气度宽宏,胸襟广阔,三国志裴注云:“(程)普……数陵侮瑜。

    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

    普后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而同时代人也都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谋无不成,规无不细,“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等等。

    诸葛亮: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但从三国志中找不出关于他胸襟气度特别广阔的例子,而在史学界,关于托孤大臣李严为何被贬黜,诸葛亮是否排斥异己大权独揽的疑问依然争执不休,众说纷纭,有人评价诸葛亮是和霍光一样的“正直的权臣”,个人深以为然。

    从这方面看,诸葛亮的胸襟气度比之周瑜颇有不如。

    6 气质风度:周瑜9,诸葛亮6。

    周瑜:三国志云”瑜长壮有姿貌“,翻译过来就是身材高大又有姿色,有姿色一词常用于女性,可以推测周瑜长相比较偏向秀气类。

    三国演义系小说家言,其对周瑜的描述”仪态风流,姿容秀丽“可以不予采纳,但民间更有美周郎之说,而苏轼更是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达对周郎风采的仰慕之情。

    诸葛亮:三国志云”亮身长八尺,姿容甚伟“,虽然伟字也是赞美,但在三国志里,写成“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就有刘表、蒯越、公孙瓒、何桢、何熙、张既、蒋干、彭羕、孙权、孙桓、程普、吕范、陆绩、张温、朱据等一大批人,显得非常廉价,可见这句形容只是表示长相端正,中人之姿而已。

    因此,周瑜9分,诸葛亮6分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7 品德忠诚。

    周瑜10,诸葛亮10。

    结果:平手。

    周瑜:周瑜与孙策内结骨肉之亲,外连君臣之义,多年征战为东吴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即位,东吴人心浮动,周瑜带兵来归,虽然军权在握,但他见众人对孙权执礼甚慢,就带头行君臣礼,拥护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地位。

    后来更是为扩大东吴领土而甲不稍解四处奔波,最后因劳累伤病而死于出征途中,可见其对东吴至死不渝的忠诚。

    诸葛亮: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诸葛亮后来虽然大权独揽,却并没有象曹魏的司马家族那样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样为国尽忠而死,其忠诚可见一斑。

    8 内政治理:诸葛亮8分,周瑜4分。

    评价: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对于他的内政治理三国志中有大量溢美之词,在此不一一转述。

    本传中所有对诸葛亮善于内政的理由,竟全是由陈寿和他人的评价赞美组成,严重缺乏实际证据,而诸葛亮传中6000多字的传记,其中竟有将近一半是对话和评论,与别人的传也大不相同,事例记载严重不足。

    但三国志毕竟是目前研究三国最可靠的史料,我们给予高度信任,因此仍打8分,给予高度评价。

    周瑜方面: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侧面亦可以看出周瑜的内政才干——

    1 周瑜二十岁就出任县长,三国志记载他很年轻就“恩信著于庐江”,建立恩信必定只能靠理民才干,而不可能仅仅靠军事才能。

    2 赤壁后周瑜当了南郡太守,而他一死,鲁肃和程普都收不住南郡,只能借给刘备,这说明周瑜当太守的能力很强,至少比鲁肃强多了。

    3 周瑜曾帮助孙策资助了不少粮草船只,对孙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后勤内政的一部分。

    4 周瑜二十四岁就当了太守,驻扎在前线巴陵,除了军事,应该也监管当地民事的。

    总上所述,虽然周瑜内政上表现不多,但上述史料表明,周瑜只不过没精力搞内政后勤,并不是不会这方面不行,如果周瑜一直活下去的话,后来陆逊当的荆州牧,肯定是周瑜来当的。

    但毕竟史书上对周瑜内政记载较少,因此只给予4分。

    9 艺术才华:周瑜8,诸葛亮5。

    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

    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已经达到世人皆知的地步。

    而在文学方面,周瑜留世的不多,只有从遗书上可以略窥其文采:“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这封遗书全部采用四字骈言,对仗工整,用词雅致,既体现了周瑜的战略思想和临死不忘王事的忠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虽然这封遗书是周瑜临死前口述,时间非常仓促,但还是从中可以看出周瑜高超的文学修养。

    诸葛亮:诸葛亮主要作品是前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在正史中有记载,后出师表疑点甚多,盛传是其侄诸葛恪伪造。

    但在此处我们不以为非,相信乃诸葛亮所作。

    总评:周瑜文武全才,于文学音乐方面都颇有造诣,而诸葛亮从正史看,只体现了文学方面的才能。

    故一个给8分,一个给5分。

    10 外交:诸葛亮4,周瑜1 。

    这一条我本不想设置,因为无论周瑜还是诸葛亮都没有特别体现,但似乎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并以此作为诸葛亮外交才能的证据,说明周瑜外交不如诸葛亮,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诸葛亮唯一能体现其外交才能的只有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劝说东吴抵抗曹操,但在此之前,鲁肃便已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三国志鲁肃传云: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

    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从上可见,无论诸葛亮来不来,鲁肃已经在劝孙权联合刘备迎战曹操,孙权也已经认真考虑接受他的意见了。

    诸葛亮到东吴后也劝说孙权迎战,但孙权畏惧曹操兵力,仍然犹豫害怕,于是鲁肃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对孙权晓以大计,给他分析曹军弱势和我军必胜的原因,三国志周瑜传云:瑜曰:“不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从上可见,促成孙刘联盟的首要功臣是鲁肃,其次则是周瑜对曹操军事情况的精辟分析使孙权有了信心,诸葛亮既不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发起人,也没能打消孙权对曹操的畏惧使孙权打定主意抗曹。

    诸葛亮去东吴的主要作用,只是做了做联络的信使,一个传声筒而已。

    给予4分应该是恰当的。

    周瑜方面,外交本与他这样的军事统帅无关,如果一定要谈,三国志裴注所引中接见蒋干可为一例,周瑜接见蒋干显示东吴威仪,而拒曹操诱降,使蒋干没来得及开口便已噤声,回去后只得向曹操感叹”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尔“。

    故评分1 。

    总分:周瑜77,诸葛亮58,瑜略胜。

    周瑜以36岁的短短年华而有如此大的贡献,不能不说是奇才,诸葛亮36岁时其成就远不及周瑜,尤其是他的很多才华如内政等都是在人生后半段表现出来。

    因此周瑜的英年早逝实在是东吴的一大损失。

    而与此对比,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的确是个出色的名相,但在三国演义的吹捧下,民间形象被越来越神化,已经严重偏离其真正的历史形象了。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7214305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