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文学常识
发布者:张书一2019-11-19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