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

    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

    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

    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极目远眺,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

    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诗情画意”的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

    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

    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四、探求古诗词的内蕴美。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写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如陆游《游山西村》这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实际上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要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这些古诗的特点,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内蕴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内蕴美。

    另外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说说对诗中道理的理解并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在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

    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在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探究古诗的内蕴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努力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受到深刻而全面的美育教育,让古典文学的精华,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