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湖一游四百字作文
曾有古诗云:苏门日晚坠云梢,布履青阶觅野茅。
断壁扶碑浑旧事,青苔浸井喻今庖。
沧桑影幻一长啸,经纬皇天六短爻。
飞鸟情知通世好,梅花树上不营巢。
这首七律《苏门山行》,说的就是河南新乡辉县市的一大景观。
五一节后,应朋友之邀前往河南新乡辉县市度假。
抵达的当日,朋友一家便陪同我游览当地颇富盛名的百泉景区。
景区位于辉县市西北 二公里的苏门山南麓,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
百泉湖开凿于商,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
据相关资料记载,景区内泉水甘冽,清澈见底,志书上有“甘泉之父”的称谓。
历代名人在此游览、隐居,留下了无数赞美百泉的诗词歌赋。
众所周知的魏晋时期的孙登,北宋时期的邵雍,大文学家苏轼,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啸台、安乐窝、饿夫墓、三碑亭、清晖阁、卫源庙、孔庙、邵夫子祠等名人遗址。
百度辞条中亦称,百泉历经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
湖水面积34000多平方米,最深处达3米,水温常年20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
尤其,湖中心的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联在一起。
钓鱼亭、湖心亭、南大厅、下马亭、课桑亭、涌金亭、喷玉亭、灵源亭、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独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间,玲珑秀丽,煞是好看。
据说,以往百泉湖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湖水碧波荡漾,清澈纯净。
湖畔,喷玉、灵源、放鱼、下马诸亭延湖而立。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涌金亭中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
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我很仔细地观赏阁周古柏,见树龄标识均在400多年以上。
百泉北侧的苏门山,属于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海拔仅有184米,它背依崇山峻岭,俯临碧波清流,山上翠柏茂密,众多古迹掩映期间,景色奇异有趣。
因历代有众多名人志士、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挥毫,使其在全国众多的名山大川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里曾诞生了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学家、一代易学大师邵雍和明末清初中国三大儒之一的著名学者孙奇逢。
妖娆妩媚的山光水色,又曾吸引了不少历代名人志士到此隐居、游览和讲学。
如晋代的高适、孙登以及“竹林七贤”;唐代诗人贾岛、画家吴道子;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金代诗人元好问;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许衡、姚文献;明代的唐寅、黄辉、魏允贞;清代的乾隆皇帝、郑板桥等。
面对迷人的青山碧波,他们触景生情,或赋诗作文,或泼墨作画,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今天的百泉风景区,各类碑刻多达350余块,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古人砍柴为樵,取草为苏。
苏门山西侧的那座山,称凤凰山,两山对峙如门,苏门者,即“樵苏者入山之门也”。
从前,它北连太行群岭,南吐清泉,满山翠柏,一片葱绿,祠宇亭台,点缀其间,真实验证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也有阴阳学家说苏门山“藏龙卧虎”,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此话却也不假。
自古以来,这里也确实藏过“龙”,卧过“虎”。
西周的共伯和,好行仁义,施政有方,代王行政14年,归来逍遥自得,隐居苏门山;秦始皇灭六国,把齐王田建软禁在苏门山中,直至饿死;晋代孙登也曾隐居于此。
时间关系,我们仅在百泉湖区漫步游走。
远眺苏门,引人无数遐想。
站在游廊桥上,凭栏四顾,3万多平方米两湖景致一览无余。
令人大为遗憾是,湖底干涸,不见一丝水纹,仅有山色,没有水波,昔日让辉县人引为自豪的“北湖静,南湖动”、“南北两湖,清涟荡漾,争芳斗妍” 的景区特色已不见一丝踪迹。
整个湖区,人影孤寥,显得特别空寂。
佳节灯会、烟花等游人如织,比肩接踵的喧闹成了书本上才有所描摹的昔日景观,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我问伴游的郎兄,“号称百泉,今日只见湖底干涸不见一泉喷涌,这是什么原因啊?”郎兄摇头感慨:“还不是人类自己造的孽?据说,百泉周遭到处抗旱打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再也不见一口甘泉了……” 人说,百闻不如一见。
史料上所载迷人的湖光山色,眼见却只有山影不见波光,耳闻目睹,令人不觉十分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