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闵行区小学生古诗吟诵篇目建议古诗答案

    闵行区小学生“古诗吟诵”篇目建议

    1. 春晓 唐 孟浩然

    2. 江南春 唐 杜 牧

    3. 春 日 宋 朱 熹

    4.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5. 绝句 唐 杜甫

    6.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

    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

    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7.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9. 画 宋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11.小 池 宋 杨万里

    12.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大意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晴与情:二字谐音,双关妙用。

    13.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品评】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 “ 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 ,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 “ 一石三鸟 ” 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 草花 ” 前面按上一个 “ 野 ” 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 “ 万户千门成野草 ” (《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 “ 野草 ” 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 “ 野草花 ” ,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 “ 斜照 ” 解的 “ 斜 ” 字,同上句中作 “ 开花 ” 解的 “ 花 ” 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 夕阳 ” ,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 “ 斜 ” 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 “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 (孙元宴《咏乌衣巷》)、 “ 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 (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 旧时 ” 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 寻常 ” 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 “ 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 “ 王谢堂前 ” 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14.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15.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千古佳作。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

    "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 ,透露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

    "瑟瑟"本是宝石名,《通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

    "诗中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 ,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 ,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 。

    前人对此,纷纷以"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称赞,可见其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 ,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腾挪跌宕,富于变化。

    前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暗含着深厚的意蕴。

    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 ,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在这一时刻悬在遥远的天空中。

    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 ,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

    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过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16.山行 唐 杜牧

    1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18.鹿柴 唐 王维

    19.赠汪伦 唐 李白

    20.题临安邸 宋 林升

    21.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①梅,凌寒②独自开。

    遥③知不是雪,为④有暗香⑤来。

    请你读读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望知道是花不是雪,因为有幽香随风飘来。

    帮你理解

    ①数枝:几枝。

    ②凌寒:冒着严寒。

    ③遥:远。

    ④为:因为。

    ⑤暗香:幽香。

    引你欣赏

    这首诗赞赏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精神,表现出诗人不同凡俗的品格。

    前两句写梅花坚贞不屈。

    “墙角”“凌寒”,环境艰苦,更衬托出梅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寒冬百花凋谢,唯有梅花“独自”开放,更显得可贵。

    后两句写梅花的颜色和香气,似雪非雪,幽香远飘,既可敬又可爱。

    诗中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外形美,更突出了它内在的品格美。

    这首诗中的梅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2. 静夜思 唐 李白

    23. 悯农 唐 李绅

    24.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萁:豆秸。

    此句一作 “煮豆持作羹 ”。

    漉:过滤。

    豉:豆豉,一种把大豆加盐磨碎后做成的干酱。

    本是:一作“本自”。

    这首诗在有些书中没有第一、二句或二、三句,全诗由四句组成。

    【鉴赏】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

    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

    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

    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

    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

    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

    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

    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

    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

    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25.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26.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27.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2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29.清明 唐 杜牧

    30.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31.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

    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

    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

    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

    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

    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

    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3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背景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

    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

    自视为洛阳人。

    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注词释义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

    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

    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

    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

    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

    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33.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简析

    诗人的思绪与景物高度融合,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飘泊中的孤独之感。

    34.游子吟 唐 孟郊

    35.元 日 宋 王安石

    36.惜时 晋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7.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春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幕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38.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39. 出塞 唐 王昌龄

    40.示儿 宋 陆游

    41. 塞下曲(其一) 唐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评析]

    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诗是歌咏边塞景物。

    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的声势。

    42.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43.塞下曲(其二) 唐 卢纶

    44.春夜喜雨 唐 杜甫

    45.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评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46.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

    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

    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

    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47.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48.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49.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1.春望 唐 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邸万金。

    52.泊船瓜州 宋 王安石

    53.观书有感 宋 朱熹

    54.题西林壁 宋 苏轼

    55.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56、《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

    所不可缺少的。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崔(zú):高而险峻。

    〕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杜甫在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窃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闵行区小学生古诗吟诵篇目建议古诗答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