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天府文化的来历(简答)

    什么是天府文化?就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在天府之国发展起来的文化,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圈层和区域内形成的文化。

    文化既然是人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是多样的、各具特色的。

    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黄、黑、白皮肤,世界上有2000种民族,不同的人就会创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

    这是文化的本质,就是个性与特色。

    在地球的三维坐标系中,由于每一点的XYZ值(长、宽、高)不同,所以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从理论上讲,世界上有无穷多种文化,只是有的没有凸显出来,有的成为了重要现象或者主流文化。

    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绝不能谋求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文化交流也不能消灭多样性。

    当然,既然是文化,就有共同性的一面,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研究文化必须从地理学、历史学、经纬度入手。

    研究天府文化必须研究成都平原特点、研究成都人口来源。

    从地理学看天府文化。

    成都平原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过渡阶段,是第二阶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300米到800米),青藏高原东大门,横断山东北侧,北纬30°线与胡焕然曲线交点,是四周封闭的盆地,有内陆海洋性气候,有河流数千条(大河流1409条,中河流2860条,小河流5870条),受喜马拉雅雪原与印度洋暖流影响很大,古蜀海洋就在成都平原。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中国古地貌是东高西低,7000多万年前,古长江分为东西两条,西长江南流印度洋,东长江(即扬子江发源于西陵峡)从东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两条互不相通。

    四川盆地是20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大泽,《易经》的八卦兑泽(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

    因此,成都平原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是水稻最早种植地,物产丰富。

    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妆品。

    因此,天府文化是过渡态文化、是山水文化、是农耕文化、是内海文化。

    从移民史看天府文化。

    成都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物产、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各方人才汇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

    这些土著人可能起源于喜马拉雅。

    古羌族应该是喜马拉雅人。

    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是长江文明的源头。

    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

    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秦代“移秦民万家入蜀”。

    三国至东晋,随刘备入蜀的移民达数万家。

    西晋甘肃陕西大旱,流民十万人入川“就食西蜀”。

    元末明初,发生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明末清初,一百多万移民进入四川,迎来“湖广填四川”移民高潮。

    抗战爆发,华东华北大量人口和各种机构、学校迁入成都。

    建国后的“三线建设”,也有大批工厂和技术工人进入成都。

    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成都人的构成:湖广占25%、山东占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浙占10%、广东广西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根本没有。

    清顺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随后的五六年间断绝人烟,因此清初四川省会曾迁往保宁府阆中,这在成都历史上绝无仅有。

    康熙年间,清政府实施“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来自大半个中国十多个省份的一百多万人口移入四川,数量大大超过了土著(四川清初土著人口仅八九万人)。

    移民文化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征:一是冒险开拓性;二是开放兼容性;三是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创新性等。

    从三星堆看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的源头是古蜀文化。

    茂县营盘山、德阳三星堆、成都金沙古遗址证明,古蜀文明可以延伸到5300年以前。

    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基址、墓葬、殉人坑、窑址等各种遗迹。

    营盘山遗址还出土了不少果核残块,通过浮选之后发现,里面有桃、梅、杏这三种果树的种子,说明早在5300年到4600年前,这里就已经水果丰富。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批河蚌、海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明证。

    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其中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丛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还有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

    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 铜、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

    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

    三星堆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这说明很时尚,懂得生活。

    川剧变脸的源头与祖先在三星堆的面具。

    三星堆人没有胖子,青铜站立人很清秀、干练,瘦身紧衣,说明把减肥作为健康、美丽的标志,早就有了。

    从金沙遗址看天府文化。

    成都金沙遗址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

    有商、周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群建筑。

    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同时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重要珍贵文物多达数千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金沙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数量众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来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遗址已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占有相当比例。

    由此,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既有其独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长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产物。

    金沙遗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独特风格和鲜明自身特色的。

    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

    除了金面具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类金饰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锤打而成,种类非常丰富。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

    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其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由于加工工具不十分锋利,在图案的四周留下了反复刻划的痕迹。

    从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残留的痕迹分析,它的加工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

    先用自然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较为标准的圆形,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包括太阳及光芒和四只鸟),最后根据已画的纹样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2013年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这说明古蜀文化非常辉煌和高端,制造业、文创业很发达,具有工匠精神。

    三星堆、金沙遗址是中国工匠的摇篮、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发源地、是世界文化创意中心、是世界手工业制造中心。

    “天府之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在远古时期优势极为明显。

    但在依靠市场资源的工业社会,天府之国的优势会下降,因此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型制造能力。

    从西汉文物看天府文化。

    老官山汉代漆人穴位、纺织机、医简(蜀椒),青白江船棺(战国青铜器、漆具)、汉砖(说唱俑)。

    说明天府文化是健康幸福文化。

    从丝绸和盐茶看天府文化。

    成都是古代丝绸生产地和供销地,是茶马古道起点,是食盐的重要供应地,是纸币交子的诞生地。

    说明天府文化是开放贸易文化。

    天府文化是一种迭代循环文化。

    整个世界是一个迭代循环(重复)走向高级的过程,输出(结果)就是下一个输入(开始)。

    迭代方程(机制和方式)不同,结果不同。

    哲学家讲事物发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进,就是这个道理。

    物理学家用最简单的逻辑斯谛映射(logistic map)亦称抛物线映射就可以表现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如混沌、分岔、分形等。

    如果用更高级的非线性方程,就能产生更复杂的局面。

    “一切皆过程”。

    文化就是过程,也是过程的积淀。

    每一秒钟都在成为历史。

    历史就是时间轴上的事件序列,就是以时间为轴心的树枝群,因此过程、过去可以恢复。

    未来结果可以预测,这是确定性理论的主张。

    对于随机论来讲,什么都不可预测、不可知。

    真实世界介于随机与确定之间,更为奇妙。

    随机的本质是数据(事件)太多太大,常人无法掌握和处理,其本身是有规律的。

    确定性是因为数据(事件)较少较小,常人能够掌握和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随机性可以减少,甚至成为确定性。

    但是,由于非线性存在,随机性和复杂性又成倍增加,因此预测未来难度更大。

    天气预报就是这样,不准,是因为系统非线性很强,因素太多。

    如果未来可以预测,人生乐趣就减少了许多,甚至枯燥乏味。

    文化就是一个介于随机与确定之间的过程,呈现多样性、复杂性、个体性。

    天府文化是成都平原发展的一个过程、阶段、积淀,是一种迭代循环文化,在一定精度下可以恢复过去历史(历史剧、古村古镇),也可以畅想未来(预测预报、科幻设想)。

    人与普通动物的最大差异之一就是怀旧、恋乡、乡愁,因此根据迭代法则恢复过去,市场很大。

    花椒树可能是摇钱树的原型,马可能是龙的原型,纵目人可能是古蜀王蚕丛的造型。

    从三星堆到金沙,从蚕丛到开明,天府文化是一个过程、阶段、点位,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在不断丰富与完善。

    天府文化是盆地文化,是山脉、人脉、河流、海拔、温度、湿度的复合函数。

    水是天府文化的流体、血液,山是天府文化的载体、依托,地是天府文化的母体、根基,人是天府文化的主体、灵魂。

    天府文化是一个人体系统,各种河流是天府文化的经络,各种湖泊是天府文化的穴位。

    天府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天府文化就是生态文化、和谐文化、创新文化、顺变文化。

    都江堰工程是天府文化的典型标志。

    要发扬天府文化,必须把水文化做活,“复活”成都消失的河流。

    没有水网、水系、水脉,就没有人脉、文脉、商脉。

    总之,天府文化是内海文化、治水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工匠文化、时尚文化、开放文化、商贸文化、创新文化的总和,具有恋土、顺变、包容、外向、赶超的特点。

    成都人自古时尚、潮流,化妆、穿耳、面具、瘦身、多彩、玉佩、金器、铜器,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

    天府文化的来历(简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