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华诗词存在什么意义?
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生活的价值。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
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
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
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作用,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
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得酒自得诗词,有酒而诗词自成。
“陶翁一生诗酒相伴,以诗酒会友,酒中抚琴,琴后赋诗,醉意蒙蒙之中留下《饮酒二十首》诗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首便是其中佳作”。
[1]连陶渊明这种世之隐居者,都作文不离酒,可见酒对文人的创作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酒的作用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外,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众多的篇章佳句中都可以发现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为酒用于祭祀、庆贺、赠别、解忧等等。
通过酒的催化作用而成文,挥笔则文思成而诗词即成。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酒发挥着宗庙祭祀的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表现得极为显著。
《礼记·礼运》中记载祭祀时:“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棠,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
”①对于酒用于祭祀也有诸多文献可考。
唐代诗人王驾的题为《社日》的诗中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就是指在祭祀上喝醉,人人熏然由人扶着的场面。
中国是礼仪之邦,酒用于祭祀活动中,也是体现中国的礼。
至今的祭祀桌上,仍要用酒,而且必不可少的。
酒的这种作用称为“酒祭”。
酒祭神和祭祖,《战国策》中有“仪狄②造旨酒”的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这一时期的酒的祭祀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此时的诗词创作并不流行,并且少见,因此,通常是以记录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
文章把酒用于祭祀的这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考证价值等。
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可以发现,酒常常是用于表庆贺的。
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
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这时酒就成了必要的助兴良品,用于表达喜悦之情,酒对中国古代文人们之间,是表达情感的联络剂,促进诗词创作的催化剂。
文人们许久未见,一见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酒是战场上预祝凯旋而归的军事动员令,是胜利的凯歌,凯旋后的祝捷酒。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李白的“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等著名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酒的庆贺作用。
用酒庆贺喜悦之事,更能助兴,兴起而文思自起,进而成就一篇篇的诗词。
“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应招入京当官的时候,为了庆祝这一喜事,就饮酒庆贺,此时作《南陵别儿童入京》,留下千古名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这首诗中,体现酒用于庆贺,而体现出的不仅是庆贺,还有助兴,诗酒相互依存。
离别是文人之间常有的现象,文人间的离别总是比较伤感、凄凉的。
他们为了化解或是减弱伤楚,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也是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酒赠别情融于酒中,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材料、灵感和兴致。
南朝的沈约《别范安成》,表现的是老者离别不舍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离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何以慰相思。
”把酒作为日后相思的慰藉,此时的酒不但为创作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即兴、即情作诗。
以酒送行从周至明清时代,一直是主要的送别方式。
在此期间,也因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
离别之作在魏晋、唐、宋时期具有相当多的,而以酒入诗词,或者是以饮酒为背景而作的诗词亦是不胜枚举的。
酒、诗词与赠别,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以酒赠别的诗词,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的诗词也常体现就的赠别作用。
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尽酒的解忧之功效。
“酒助文兴,文助酒香,酒文为伍,似体魂相伴。
”[3]从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