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搜集古诗十首

    墨梅⑴

    【元】 王 冕

    我家洗砚池⑵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⑶。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⑷满乾坤⑸。

    【注释】

    ⑴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⑵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⑶ 淡墨痕:指淡墨勾画出来的梅花的样子。

    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⑷ 清气:清香。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⑸ 乾坤:天地,人间。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良佐所画《梅花图》上的七言绝句,是王冕画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写照。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题⑴西林⑵壁

    【宋】 苏 轼

    横看⑶成岭侧⑷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⑸身在此山⑹中。

    【注释】

    ⑴ 题:书写。

    ⑵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位于庐山北麓。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⑶ 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⑷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⑸ 缘:因为。

    ⑹ 此山:指的是庐山。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这一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静夜思

    【唐】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⑴是地上霜。

    举⑵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 疑:怀疑,以为。

    ⑵ 举:抬、仰。

    【赏析】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⑴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

    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一去二三里

    【宋】 邵 雍

    一去⑴二三里⑵,

    烟村⑶四五家。

    亭台⑷六七座,

    八九十枝⑸花。

    【注释】

    ⑴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 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泊⑴船瓜洲⑵

    【宋】 王安石

    京口⑶瓜洲一水间,

    钟山⑷只隔数重⑸山。

    春风又绿⑹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⑺?

    【注释】

    ⑴ 泊:停船靠岸。

    ⑵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⑶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⑷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⑸ 数重:几层。

    ⑹ 绿:吹绿了。

    ⑺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绝句

    【唐】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⑴上青天,

    窗含西岭⑵千秋雪,

    门泊⑶东吴万里船。

    【注释】

    ⑴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⑵ 西岭:指岷山。

    ⑶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⑷ 泊:停靠。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赠汪伦⑴

    【唐】 李 白

    李白乘舟⑵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⑶声。

    桃花潭⑷水深千尺,

    不及⑸汪伦送我情⑹。

    【注释】

    ⑴ 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 乘舟:坐船。

    ⑶ 踏歌:唱歌的时候,以脚踏地为节拍。

    ⑷ 桃花潭:在今天的安徽省泾县境内。

    潭:深的水池。

    ⑸ 不及:不如,比不上。

    ⑹ 情:情谊,友情。

    【赏析】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特意到安徽泾县来游览桃花潭。

    当地的友人汪伦经常用自己酿制的美酒来招待诗人,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临走时,汪伦前来送行,诗人作此诗留别。

    诗的前半段,是叙事:先写将要离去的人,再写送行的人,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表明李白是要经过水路坐船离开,正是身在小船,准备出发的时刻。

    这句诗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渐渐离岸而去的船上,向人们挥手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又是谁呢?第二句不像前句那样平铺直叙了,而是说“闻”到歌声。

    友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地前来送行了。

    这场景似乎是出乎诗人意料的。

    但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读者和诗人一样,也怀着很大的好奇和很高的期望。

    毕竟,离别总是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唱歌送行更体现了前来送行者的开朗和豪爽。

    诗的后半段,是抒情:第三句承接第一句,进一步说明了开船的地点是在桃花潭之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水的深幽,暗示了风景的优美,又为下文埋了伏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沉,更触动了大家送别的深厚情感,于是第四句“不及汪伦送我情”自然而然地在诗人口中吟诵出来。

    诗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拿来做比喻的事情是身边的桃花潭,说潭水再深也不如友情深,非常贴切自然。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明白,没有华丽的词语,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⑴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⑶犹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⑸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⑹。

    【注释】

    ⑴ 荷尽:荷花枯萎。

    ⑵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 菊残:菊花凋谢。

    ⑷ 傲霜:不怕风霜。

    ⑸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早发白旁城⑴

    【唐】 李 白

    朝辞⑵白帝⑶彩云间⑷,

    千里江陵⑸一日还⑹。

    两岸⑺猿声⑻啼不住⑼,

    轻舟⑽已过万重山⑾。

    两个黄鹂鸣翠柳,

    【注释】

    ⑴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行至白帝城,突然遇赦,于是乘船顺流而返,写下了这首诗。

    ⑵ 朝辞:早上辞别。

    朝:早晨;辞:告别,离开。

    ⑶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⑷ 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耸在灿烂云霞中间。

    彩云:灿烂的朝霞。

    ⑸ 千里江陵:传说江陵离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是八百里),其间要经过山势险要的三峡。

    江陵:今湖北江陵。

    ⑹ 一日还:一天就能抵达江陵。

    还:返回。

    ⑺ 两岸:指由白帝城到江陵沿江的两岸。

    ⑻ 猿声:指猿猴的叫声。

    ⑼ 啼不住:不停地叫。

    ⑽ 轻舟:轻轻地在家奔涌的激流上乘风破浪前进的小船。

    ⑾ 万重山:很多座山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搜集古诗十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