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意象不同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
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
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
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
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3。
意象的表达方式不同
从意象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虽然都强调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但统一的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人更注重即兴手法:事物所激发的内心感受与所面临的客观景象契合无间,作品一气呵成。
而西方诗人在表达意象时,往往把客观事物和背景事物当做个人特殊情绪的“对应物”,用这些事物和背景来暗示情绪以避免赤裸裸的流露⑨,在个人特殊情绪早已有之的情况下寻求“对应物”。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注重主、客体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人与宇宙同一,人可以感应和认识天道,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这种思想体现在意象创造上,即人们以自然的方式看人,以人的方式看自然,从而使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
中国古代诗人在客体上投射了自己的全部情绪,使“我”与“物”融为一体。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注重在主、客体的对立中求统一。
受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逻辑结构”理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整体,把自我与非我划分成两元,强调以自我来解释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
对于西方人来说,物我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都是互相对立的。
意象派诗人还受到叔本华的美学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而美的观照则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暂时得以解脱。”⑩柏格森认为,“直觉”
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11。
两者的理论表明,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关照和直觉这一理智的体验,西方人可以创造一种他们还很陌生的物我交融的世界,即在主客体对立的世界里创造一种短暂的主客统一。
4。
朦胧意象与精确意象的不同
在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中“隐”与“秀”
统一的产物。
“秀”是指“象”的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突出于外。
而“隐”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藏在字里行间,二是指“意”藏在“象”后,通过想象与联想可以获得多层含义。
中国古典诗歌用鲜明生动的物象(秀),暗藏含蓄而又丰富的多义外味(隐),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从而获得一种朦胧之美。
意象派侧重的是象中之感,追求意象的硬朗清晰之美,强调求真求实、“精确”地描摹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评论,创造硬朗清晰与严谨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以神韵、意味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意象派却是以意象作为最终归宿。
意象派诗人认为精确是对所写的东西高度精神专注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精神专注,对“事物”进行直接处理,杜绝抽象概念的侵入。
“精确”地呈现给读者的物体感受恰似诗人写这首诗时,物体在诗人头脑中呈现的那个样子○12。
在这种近似无预期目的的情形之下,瞬间生成的情景交融,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通过刹那间的直觉,才有所领会,而且这种情感的力量也是片刻即逝、缺少内涵的。
5。
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不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在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表现的力度不同。
语言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形象语言造成中国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直观地把握世界。
首先是把握形象,然后把握关系、把握整体。
但是当把握整体时,个别就会变得模糊。
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就是中国语言意义的多样性。
语言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实体存在,所以中国的思维追求言外之意,玄外之音,味外之味,话中之话。
芬诺罗莎认为,中国文字有两个特征使其最适合做诗,第一,中国文字最能够显示和保存事物的真实。
因为它是象形的,最接近自然○13。
就一个汉字而论,它本身所包含的意象内容,所引起的意象联想,要比一个英语单词丰富得多。
第二,中国文字不受理性逻辑的约束,具有自主的主动性,因而可避免很多文字的拖累○14。
汉语语法简单,不必考虑数、格、时态的变化,可以不拘人称,主语常常可以省略。
汉语中不用冠词,甚至不需连结词而自然成句。
英语是表音文字,在模仿人的思维活动、表现抽象观念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直接处理事物”上,却比汉语稍逊一筹。
英语丰富的语法形态变化和条分缕析的系统化规则也限制了意象派诗人,使他们在意象表达方面不能像中国古典诗人那样自由自在。
中国诗歌由于语法的超脱和词性自由所达到的高度浓缩、空灵的境界,是英美意象派诗人或者说是英语所无法摹仿的。
至于中国古代诗歌中严谨的平仄对仗、合辙押韵,更是英语和其他语言望尘莫及的。
英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词义具有精确性。
同时,英语也具有逻辑性和组织性。
英语缺少了主语和连词,就会无法让人理解,想象的空间也随之荡然无存,这样更难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汉字的简洁性却是英语文字所不能及的,古汉语用词简洁,结构自由,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句法不像英语句法那样由主语决定动词的变化,也没有时态、数、格和人称的变化,这样就为中国古代诗人营造了一片宽广的词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