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

    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

    【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

    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

    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

    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

    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

    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一)、教师富有激情。

    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

    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

    ”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

    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

    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

    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

    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

    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精心设计导语。

    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

    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

    《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

    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

    (三)、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

    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

    1.精讲字、词、句。

    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

    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

    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

    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

    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

    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

    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化。

    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

    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

    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

    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

    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

    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

    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

    《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

    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

    《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

    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

    《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

    或反过来。

    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3.讲究教学语言。

    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

    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

    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实效。

    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

    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预习。

    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

    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

    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

    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

    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

    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

    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

    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

    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

    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做好领读。

    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

    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

    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

    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

    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

    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

    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

    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

    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

    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

    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

    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

    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若:

    ①像 貌若甚戚者

    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你 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

    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赋:

    ①征收 岁赋其二

    ②赋税 复若赋

    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乎 :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在 叫嚣乎东西

    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于:

    ①在 吾祖死于是

    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

    以:

    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而:

    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

    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

    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

    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

    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

    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

    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四)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

    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

    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

    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

    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

    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

    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

    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

    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五)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

    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

    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

    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

    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

    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

    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

    《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

    “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2006.5

    3.《中学语文参考》2006.5

    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