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描写“秋雨”的古诗句原文和解释有哪些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

    2、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5、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1、原文:

    《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

    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

    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

    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灯花敲落棋子还未收,叹新丰孤馆文士羁留。

    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宿洞霄宫》)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

    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

    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

    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

    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

    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

    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

    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

    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

    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

    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

    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2、原文: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译文:

    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候。

    不要怪我因秋而悲伤,比起你来与老年更临近了。

    赏析: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 这两句是说,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候。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可见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易逝,白发(二毛)将生,不觉距老年临近了(白居易长元稹七岁)。

    以景寓情,委婉含蓄,虽语调沉郁,却韵味有致。

    3、原文:

    《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译文:

    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

    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

    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

    暮雨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

    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

    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

    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

    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

    颔联则转为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

    秋风暮雨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

    描写“芙蓉”的诗句最早见于中唐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

    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

    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

    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

    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

    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

    “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

    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尾联则以写景作结。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

    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此诗写景抒情,章法严密。

    一方面情景分明,二者相问写来;另一方面又能融情人景,表现出由雄壮到悲愤的巨大变化,因此极易打动人心。

    4、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5、原文: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

    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不知因了何事,诗人独行在秋夜秋雨中。

    妙的是他不象其他诗人一样去写秋夜秋风秋雨带来的愁绪,表达营营人生的“苦”,他内心充盈的是圆融而平和的诗意。

    这样一种淡泊高妙的心境,当今之世有几人能及之?

    描写“秋雨”的古诗句原文和解释有哪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