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急求古诗渔家傲的课件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

    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o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范仲淹生活的后期,边境多事。

    宝元元年(1038),西夏的元昊公然叛宋。

    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经略陕西,担任西北边境的防御工作,一时号令严明,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以至于边民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俗谚。

    直至庆历三年(1043)被召还朝廷,范仲淹在西北边疆四阅寒暑。

    这首《渔家傲》就是作于边帅任上。

    时年约五十二岁。

    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现在只存这一阕了。

    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

    "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而他在庆历三年(1043)召拜参知政事后,"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

    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

    急求古诗渔家傲的课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