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崂山的历史资料

    “崂山” 最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

    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

    《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

    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

    “辅唐山”出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

    《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始用“鳌山”,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

    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

    ”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扩展资料

    西晋时期,佛教传入崂山地区。

    崂山之佛教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后期渐衰。

     

    1959年,崂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凉寺、菩萨庙(即文殊普贤庙)、峡口庙、 华严寺、毗卢庵、观音寺和灵圣寺9座寺院。

    其中完好和比较完好的有华严寺、法海寺、观音寺、清凉院,破旧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卢庵、灵圣寺、菩萨庙,已倾圮的有峡口庙。

    崂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处,建于隋代之前有6座,建于唐代的有4座,建于宋代的有1座,建于明代的有16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

    佛教节日很多,有纪念性活动,有佛制性戒法活动,还有超度性活动及顺俗性活动。

    崂山地区佛寺的重大节日为佛诞、观音诞和盂兰盆会。

    关于崂山的历史资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