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体的概念是什么
1、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致。
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
2、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用于臣子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
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
3、记
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
也可以记一下国家的重大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西湖游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
此外,也有以说明为主的《核舟记》。
4、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生平事业、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一种文体。
常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陋室铭》。
也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铭文,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5、赋
这种文体产生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重视词藻,对偶和押韵,讲究铺陈叙事,写法上常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
6、传
用来记载某人事迹(主要活动和生平)的文章,“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自传”。
如《五柳先生传》、《童区寄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7、书
即书信体,今天的书信格式是由古代的“书”体演变而来的。
如《报刘一丈书》、《李陵答苏武书》、《与朱元思书》等。
8、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现代的“引言”,“前言”。
如果是说明编写目的、简介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如《荔枝图序》;如果是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属于议论文,如《伶官传序》;还有为某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的文章,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东阳马生序》;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带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9.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如:例: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后汉书?6?1张衡传》;《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
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
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
(见《应用写作》2003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
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
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
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
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
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
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
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
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
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
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
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
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新文体的产生依赖于新的历史环境,然而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
同时,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容的牲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借助它们得以表现的内容性质。
内在的东西无一不溢于其表。
从根本上来说,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
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种类和体栽不是学究们臆想出来的,已经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结构,而是其中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
”而德国西奥多·阿多尔诺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说的话则更为深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表达内容,既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这种统一,反映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稳定性保证了文体自身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去,是文体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罗盘”。
而历史性则使文体不断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孰和完善。
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有时也能相对独立于产生它的社会根源,“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与自足性,超越历史的命运”,( 克劳斯:《论文学类型》)会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可能性,从而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体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体世界将不可思议,与经验也不相符合,理论上的文体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体,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
关于文体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事实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