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丑时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本文所谓“不守规矩”,就是不守“一柱体系”下的规矩。

    这个规矩,又集中体现在现行《联律通则》上。

    先贤相当比例的对联作品不守规矩,是《联律通则》制订者最头痛的事。

    据罗永嵩先生以谷向阳、何慧琴1985年所编《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为例,统计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八省市的全部入选联2413副,不符合《联律通则》之声律规则者843副,占35%,其中最高的省市占50—51%,最低的是北京,占19%。

    在比较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比例无法进入规则的笼子,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无法真正从理论高度来圆融认识、解读这些“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是《联律通则》的尴尬,更是传统对联理论界的尴尬。

    道理很简单!“不守规矩”之联的作者大多为饱学硕儒,他们的诗词无不出规入矩,如果对联的规矩真如今天所订之模样,以他们学养之深厚,治学之谨严,要遵守有何难!断不至于粗疏失察,留给后人以话柄。

    只能有一个解释:前人比今人更深明对联所具有的独特文体个性,及其艺术规律。

    对联本来就可以那样写!

    放到“双柱体系”下来看问题,则这样的尴尬不复存在,不但看似“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科学的赏析,大家原来认为“守规矩”的部分作品可能在评价上要降低档次,甚至可能有少量作品会被列入“不守规矩”的行列。

    其实,今人早已明显地察觉到,传统格律文体,从诗词到对联,无不是越古老越灵动。

    即使是离今天颇近的有清一代的对联,人们也时不时仰慕先贤作品的从容洒脱,雍容大度,而自叹弗如。

    只是,从创作者到理论界,墨守陈规,甚至误读古人,注定无法圆融解释而已。

    为了便于充分说明问题,本文特选择在不守《联律通则》“规矩”方面特别刺目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

    这些作品,在风格上相当于书法中的行草、草书、狂草。

    充分认识这些作品为什么是符合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的,是并无缺陷的优秀作品,更利于加深对科学联律的理解。

    一、“不守规矩”的偶句赏析

    先从对联的母体身上去看看。

    格律文体作品中的偶句,并不是大家感觉中的森严,许多名句,恰巧是摇曳多姿者。

    来看下面一组诗赋中的偶句。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赏析:李白句以“青天/外”对“白鹭洲”,不但在结构上明显破缺,字义方面,也仅以颜色字撑住局面,“天/鹭”已属宽对,至于“外/洲”,宽的幅度已相当大。

    王勃句在全文中最为著名,然而,也正是这一偶句,与文中其他偶句相比最不守规矩。

    “落霞、孤骛”“秋水、长天”无论是按正对还是自对来分析,在择字上面都没有选择精致的小类来对。

    至于“飞/色”词性迥异,《联律通则》虽蹩脚地将这种情况归为了特殊允许范围,却缺乏理论上的真正支撑。

    李商隐句中的“翼/通”,也属于类似情况,今天的语法专家虽恨得牙痒痒,却也无可奈何,说不出个所以然。

    更有人为了解释其是工整的,专玩“词性穿越”,指鹿为马。

    以上三例,恰恰说明先贤认为偶句的“对称度”减损到比较醒目的地步,也是很正常的,并无不妥,并不觉其失。

    从诗文的其他偶句来看,他们有本事把句子对得很规矩,对称度很高,但根据整体需要,最终选择了局部字词明显宽对,深度破缺,而并不觉得是退而求其次,是遗憾,而是很满意,甚至很得意。

    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其整体“对称度”,应该也就是70%-80%吧。

    再仔细体味,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名句,固然有表意、造境、承载观点方面的杰出之处,但未始不是因其有一定比例的“不对称美”为作品加了分,给人以风格飘逸,优雅无比之感。

    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等同优秀的行草书法作品,整体端稳为主,灵动为次,而给人以愉悦感的却主要是其灵动。

    二、“不守规矩”的对联作品赏析

    以下作品即使按《联律通则》规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放宽标准,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它们是合格的,却偏偏被人们认为是优秀的经典之作。

    1、平仄深度破缺型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自署书斋)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俞樾题俞楼)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彭玉麟题胜棋楼)

    赏析:这批作品,以平仄明显失替、失对为主要特点。

    韩儒林联在七言联中最有代表性,不但节奏点的平仄错乱,4位还以仄对仄。

    俞樾联的中间分句和彭玉麟联的结句,则更加“离谱”,节奏点平仄完全雷同,如同穿“同边鞋”。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名人作品,被我们今天赛事的专家们来评,绝对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名家作品,许多专家也认为这些作品全靠艺术特色取胜,声律之缺是客观存在的,作出所谓“瑕不掩瑜”之类的错误评价。

    由此可见对联理论“一柱体系”之不健全。

    客观的现实却是,以上作品大面积的音韵不协,但读之却浑然不觉,人不以为病,反以佳联视之。

    这是为什么呢?宽对是正常现象,破律也是正常现象。

    平仄作为重要的对仗元素,一般都是为作品的整体“对称度”做贡献的,而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也可成为深度破缺的对象。

    创作者在处理“矛盾平衡体”时,他可以考虑让某一元素的“不对称度”达到较大值,而通过对整个体系的把控,使系统形成一个新的合理的平衡态。

    当“对称”与“不对称”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又需要选择一个非一般的平衡点时,单看这一组矛盾,可能有突兀感,而放眼整个“矛盾体系”,却依然实现了整体的对立统一。

    第一联主要靠杰出观点取胜,第二联以境界胜,第三联则观点、境界、气势三美俱。

    越是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突出,作品在平仄、对仗方面越有深度破缺,制造突兀感的资本。

    最终作品完成后,在整体艺术效果突出的情况下,突兀反而成了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后两联,不工而化,愈显流动、摇曳之美。

    当然,不是所有的断手断脚,都可以成为维纳斯,如果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档次不到,而仿效之,则整个“矛盾体系”难以平衡,达到圆融,遂成效颦之举。

    欣赏上面的例作,如同欣赏优秀的章草。

    章草的一些笔法,特别是横笔的起落总是在同一个方向上,风格类似,但观之整字,重心很稳,而姿态优雅。

    2、词句深度破缺型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济生题青城天师洞)

    众峰齐让佛门高,稽首如来,要分此半轮秋月;

    一览尽收天下秀,满心归去,胜游他五岳名山。

    (钟云舫题峨眉山金顶)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梁启超集赠徐志摩)

    赏析:这批作品,以词的词性,词句的结构迥异为特点。

    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宽对,借对等手法。

    有些宽对的破缺程度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对。

    黄济生联“休言/退后”就是典型的深度宽对,“命/宽”也颇宽,整个后分句对仗的“参差感”明显。

    钟云舫联“峰/览”“轮/岳”都是典型的跨词性宽对,联作中比较常见,能带给仪仗以曲度。

    中间分句,则更是如奇峰突起,“如来/归去”属于借对,“稽首/满心”属于一字极宽一字极工的借对组合,组串起来,构成全然不同于常规的无情对仗句式。

    梁启超所集之联,则更加大胆,前两个分句,除了“桥边/影下”工整,其余几乎都是深度宽对,甚至不对。

    按照人们沿袭的审美观,似乎实在难以容忍。

    偏偏是这些明显“不守规矩”的作品,第一联堪为经典名作,世人广为传诵。

    第二联也忝列钟云舫的代表作,令人击节。

    第三联更不得了,在梁启超所集二三百联中,不乏工整精妙之作,作者居然自认此作是最得意者。

    这恐怕叫今天的方家百思不得其解。

    即使是集句,评价对联好坏的标准应当只有一个呀。

    就当是梁氏自创,难道该作就不佳了?

    当今联界已明白词性、结构“两个一致”是不正确的,却只肯稍退一步,要求“对品”“对应”,说白了就是规定“两个尽量一致”。

    这是凭审美惯性,想当然!退让的幅度,应当在充分认识传统对偶实践、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再作结论、定规则。

    事实证明,经过作者妙手的处理,“矛盾体系”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均衡态”,局部错落,无碍对立统一。

    试看作品整体,多处借对、宽对甚至失对,而仅论整体对仗上的匹配,力量上的比较,缺陷何在?遗憾何在?尤其是梁启超联,字词对仗、句子结构错落得如两行篱笆,却也是一种深合美学原理的模式。

    谁说用一堆毫无规则可言的乱石,就不能砌出“整体对称感”不失的绝妙艺术作品来?

    悦赏此类作品,如赏怀素、张旭之狂草。

    眼前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然而,在这无比灵动中,却依然不失方正汉字整体左右对称之风骨。

    3、节奏深度破缺型

    直道古犹行,嘉祐四真,姓氏独为天下望;

    公墩今已改,香花一曲,溯游宛在水中央。

    (王尚辰题包公祠)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曾国藩挽汤鹏)

    惟楚有材,并曾湘乡再造玄黄,大名千古两侯相;

    胡天不憗,俾我诸夏中流砥柱,硕望一时孤老彭。

    (吴獬挽左宗棠)

    赏析:这类作品的特点是节奏去律句、骈句甚远。

    “二字一节”为节奏,与标准音步整体合拍,同步推进,上下一致,也属于“对联美”的重要因素。

    违背它,可能不影响上下对称度,却也减损“节奏美”的指数,间接影响“对称美”。

    同样,这一元素也可以深度破缺。

    王尚辰联综合运用了直对、自对、借对、异步手法,其中“天下/望”对“水/中央”节奏上的变化颇显特色。

    曾国藩是将古文笔法引入到楹联创作的代表人物。

    其挽汤鹏联,曾被人称为以古文入联的最佳作品:“著书成二十万言/得谤遍九州四海”结构上以“2131”对“2122”,不但在节奏上与律句迥异,而且节奏点还不同步,再加上对偶不强求工,破缺可谓殊深。

    吴獬联中间分句亦属于同样风格,步子错落之幅度,更为明显。

    这种注重以意行文,对偶不求工而自工,声调上只注重句脚与句内重要的节奏点,不拘牵于细碎的多少字为一顿的笔法,端稳与灵动兼得,依靠斐然文气并行脉动,求得了或逍遥飞扬之态,或苍莽沉郁之气。

    它们揭示了矛盾平衡下“对联美”的另一模式,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

    品味此类作品,如赏板桥的六分半书。

    真隶相参,杂以行草,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错落,揖让相谐,虽呈乱石铺街之状,而得奇不诡正之妙。

    以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的存在和被肯定,决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大家之作,或是特殊情势、传统对格可放宽,更不是“对仗方面留遗憾,而其他方面优秀”。

    它们的数量虽还不大,但雄辩地证明了:以对称为主要特征的对联艺术,不仅仅只有“对称度”极高的一种是美的模式,还有其他诸多不强求高对称度的作品,也是一种美的模式。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丑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