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伍子胥鞭尸的典故

    春秋后期,楚平王因误听谗臣费无忌之言而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过一劫。

    随后伍子胥逃到吴国,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

    后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率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国都郢,然此时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离楚国。

    伍子胥为泄私愤,便令人掘开楚平王坟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

    扩展资料:

    春秋列国时代,楚平王误听馋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

    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员,又称“申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

    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

    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年又出现一种完全否定“鞭尸”、“鞭坟”的意见。

    一,鞭尸说。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

    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庐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

    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二,鞭坟说。

    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

    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三,否定说。

    张君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

    他认为,伍子胥既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坟泄愤,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

    其主要理由是:一,《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用谴责的笔调而对伍子胥用同情的笔法,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

    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

    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确只字未提。

    三,《公羊传·定公四年》明确记载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思想:“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

    ”他主观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这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伍子胥鞭尸

    伍子胥鞭尸的典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