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国古代著名文人,诗人介绍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

    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

    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麼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

    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

    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

    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

    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

    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

    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

    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

    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

    字希文。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

    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

    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

    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

    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

    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

    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

    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

    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

    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

    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

    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

    史称庆历新政。

    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

    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

    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又是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

    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

    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

    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

    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

    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

    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

    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曾巩

    (1019~1083)

    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

    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我想够了吧?好累

    中国古代著名文人,诗人介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