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着写古诗的时候“标点符号”怎么写
发布者:王阳一2019-11-20
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
在《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
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
文言文体系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扩展资料:
要对古文正确标点断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汉代以前的古经书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汉代以后的古文则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读一到三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点,抓住关键把握中心,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说理问的中心往往集中在一两句非常精辟的言语中。
抓住关键就能把握中心,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
一般来说,叙事性散文脉络比较容易理清,而说理性散文应该注意层次的把握。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
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句子还要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仔细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语气。
做到正确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