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语文诗词鉴赏常见问题及答题技巧

    诗文分类:

    赠友送别诗 、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一、山水田园诗赏析示例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一、例题展示

    1.2007天津高考试卷: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应从两方面入手: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答题应从两方面入手:景,即写了什么;情,即表达的情感)

    2.2007广东高考试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分析语言类题目,首先要考虑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其修饰限制、支配的对象等,最后指出效果。

    “穿”“数”都是动词,都是诗人所发出的动作,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动作?是在什么样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从内容、艺术手法及情感方面赏析下列几首山水田园诗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内容赏析】“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里的风光随着太阳的忽然西落,一切都落下了帷幕,可是池边的月亮却渐渐地东升,笼罩着夏日的大地。

    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一种闲情,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油然而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诗人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因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手法与技巧】1、寓情于景。

    诗人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大地笼罩在一片清凉的意境之中,荷风送香,翠竹滴露,而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从而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2.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内容赏析】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

    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

    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手法与技巧】此诗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委婉含蓄,语意较隐晦。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

    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

    “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

    3.《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内容赏析】“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 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

    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

    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

    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 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 “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

    “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

    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手法与技巧】此诗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绘形绘色。

    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和谐,读了令人心醉。

    4.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内容赏析】“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

    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为什么会这样?诗人此时才四十二岁却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

    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

    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手法与技巧】本诗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以乐景写哀情”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借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和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来表达自己的失意与惆怅。

    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呢?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

    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5.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内容赏析】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

    “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

    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手法技巧与感情】

    1、“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

    2、此二句绘形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3、整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6、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内容赏析】“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作者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艺术手法及情感】1、虚实相生。

    首二句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颔联又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扩展至无限,由实景化入虚白;颈联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潏荡。

    如此空阔广大的境界,如此撼人耳目的动感和气势,是充分发挥诗歌艺术之特长,使虚实相生、“目击”和“神游”相融才能创造出的境界。

    2、映衬烘托。

    颔联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颈联明明是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3、巧用典故。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7、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内容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ǒu耕身?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

    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艺术手法及情感】1、巧用典故。

    “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2、点染之法,虚实相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

    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二、咏物诗的鉴赏示例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一、例题展示: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阅读以上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重庆卷)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二、鉴赏示例: 1.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崇光,美艳的光彩。

    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运用技巧】1、化用典故。

    “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2、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象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花睡去”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2.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流莺:漂荡流转、无所栖托的黄莺;陌:田间小路;凤城:当时的国都长安; 花枝:黄莺栖息之地。

    译文:到处漂荡的黄莺上下翱翔,越过小路飞临河边,不知要飞向何地?美妙的啼啭怎能没有它的本意? 即使碰到良辰也未必有好的期遇。

    无论是在刮风的清晨、降露的夜晚,在阴天中、在晴日里,也无论是在城中,千门万户打开或关闭的时候,它都在不停地鸣啼。

    我曾经被伤春之情所苦恼,现在不忍听它那巧啭哀鸣,在这长安城中哪里有可让它暂歇的花枝?

    【内容赏析】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

    这首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承接首联,暗喻自己的心志及失望之情。

    颈联笔锋一转,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对仗工整。

    尾联承接颈联,以黄莺的无处着落暗喻自己的境遇。

    全诗移情于物,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调苍凉。

    【运用技巧】比喻(或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语文诗词鉴赏常见问题及答题技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