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历史
三国,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
晋朝、隋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
唐朝,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
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元朝,北疆成为漠西蒙古诸部游牧区之一,乌鲁木齐周围原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游牧区(明清之际,该部一部分留驻当地,一部分随固始汗去青藏高原,一部分和土尔扈特部去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等地)。
清朝前期由西蒙古之一准噶尔汗国统治,后被平定。
乾隆时期高官的往来文书就是称乌鲁木齐。
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
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
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
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
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
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
200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乌鲁木齐市南泉区行政区划: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乌拉泊街道和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阿克苏乡、柴窝堡乡归乌鲁木齐市南泉区管辖。
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区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
2007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
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的汇集之地,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广融博汇,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像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诗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