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凉州》李渔古诗赏析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自幼爱好游历四方,广交名士,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康熙五年(1666年),李渔时年五十六岁,从南京出发,开始远游燕秦,途经河北正定、山西平阳至西安。

    受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相邀,康熙六年(1667年)初抵皋兰(今兰州),在兰州逗留之后,继续西行,五月份来到了西北重镇凉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凉州》:

    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

    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

    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

    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是“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元稹《西凉伎》中的盛唐时的凉州是“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颜青旗朱粉楼。

    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唐代著名诗人诸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都到过凉州,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咏凉州的诗篇。

    文学史上诗人们用《凉州词》《凉州曲》《凉州行》等为题写下的诗篇更为多见。

    古老的凉州虽然地处边关,但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

    作为塞上名城,使得无数的文人为之梦牵魂绕。

    李渔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清初的一位大文豪,作为一位喜爱漫游的诗人,这次西行,凉州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

    到了凉州,确实了却了作者的一桩心事。

    所以他在诗一开头就说:“似此才称汗漫游”,“汗漫游”就是极尽兴致的漫游。

    李渔是南方人,曾游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秀美山水风光与凉州的苍凉古奥比较起来,恐怕要相形见绌了;过去的一些游历与这次凉州之行比较起来,都不足称道了!这一次古凉州之行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汗漫游”!这一句给全诗定下了基调,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凉州有什么魅力使得大诗人如此感到“汗漫”呢?

    第一句蓄势已足,于是过渡到第二句:“今人忽到古凉州。

    ”一“今”一“古”相对,点出李渔凉州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访古而来。

    一“忽”字道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

    李渔虽才华满腹,但由于纳姬妾行为的不检点而经常受到别人的讥讽排挤而仕进无望。

    现在来到凉州,古凉州有太多的人文积淀,也成就了历史上很多人的功名。

    李渔自然地就把自己跟那些凉州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一种今(人)不如昔(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里隐含了作者多少半生潦倒壮志未酬的感慨啊!

    既然来到了凉州,诗人当然要游览风景名胜,凉州可写的名胜很多,狄青台、临云池、文庙、天梯山、北陌平沙……可是李渔都没去写,单单抓住了能代表古老凉州最鲜明历史特征的“笛中几句关山曲”,可谓匠心独运!这里巧妙地化用了盛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给古老凉州的文化品位定了性。

    从古老的乐器羌笛(芦管)里吹出的歌曲,从汉代吹到了唐代,又从唐代吹到了明清。

    这不单单是一首乐曲,而是整个凉州——河西走廊的人文和历史。

    一曲曲《折杨柳》《关山月》《凉州词》《阳关三叠》,一幅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画卷,曾令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为之折腰!古老的凉州,集聚了多少豪杰的英灵,也成就了多少英雄的功名。

    李渔来到古凉州,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的羌笛曲,仿佛又看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壮场面,仿佛又回到了那千军万马厮杀的凉州古战场。

    怎能不使人感到这次凉州之行就是一次“汗漫游”呢!

    李渔来到凉州是五月份,正是仲夏季节,怎么说是“四季吹来总是秋”呢?五月份在李渔的家乡江南,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桃红柳绿季节,可是在塞外凉州,仍然是凉风习习,多么像南方的秋天。

    唐代高适在河西节度府期间,也曾有诗描写凉州的夏天:“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

    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

    ”“秋风萧瑟天气凉”,“秋”字与“凉”字同义,这里正好巧妙地暗衬出“凉州”之“凉”字。

    又,王之涣《凉州词》中有句云:“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及河西似乎春风不度,那么,“四季吹来”的就该是“秋风”了。

    一个“秋”字语意双关,这里既有气候的特征,又有对边塞遥远,将士们常年镇守边关不得归乡的同情之心,当然也隐含了对“春风”——君恩不及边关将士的抱怨。

    而这一切都隐含在表面的写景之中,真可谓景中有情,化景为情。

    还有,中国文学里有所谓的“秋士”之称,一般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李渔不就是一个“秋士”吗?——一个从南方“吹”来的“秋士”。

    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李渔来到凉州,在仲夏季节却品尝到了秋味,看到了秋色,听到了秋声。

    这里既是对凉州文化的品味,也是暗示作者的怀才不遇的心境。

    这首绝句意境苍凉悲壮,继承了汉唐歌咏凉州诗词的传统。

    意象的使用化实为虚,含蓄蕴藉。

    全诗构思精巧,起句由自己的漫游过渡而来,并且设置悬念,蓄势垫基;第二句今古对举,抒写自己的感慨;三、四句抓住古老凉州最鲜明的特征——羌笛曲,并且生发开来,把羌笛、春风、秋风、杨柳、《凉州词》等关山曲浓缩其中,又是作者感情过滤之后的结晶。

    两句诗把千年的古凉州历史人文囊括其中,堪称是大手笔 !短短一首绝句,质朴中含精警,简略中有深邃,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可谓古诗中歌咏凉州的精品。

    http://www.eywedu.com/mzxswxjs/mzxs2007/mzxs20070709.html

    求《凉州》李渔古诗赏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