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的故事三个
[转载]悼亡诗谈
(2016-03-27 13:05:15)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悼亡诗谈作者:yihanfu
悼亡诗谈
悼亡诗作为专属题材,始于潘安。
《辞海》(1979年版)“悼”字下仅有一词:悼亡,释义为:“晋潘岳妻死,作《悼亡》诗三首,后人因称丧妻为悼亡。
”汉语太繁杂,仅“死”的同义词就有几十个,《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我想,妻死应该曰“亡”吧。
自汉以后,就把寡妇称为“未亡人。
”原本是自称,后来演化为别人也可这样称呼。
比如,弟弟向外人介绍自己寡居的嫂子,可以这样说,彼乃兄之未亡人也。
就等于说,那是我哥家那个还没死的人。
还是回头说潘安。
潘岳,字安仁,西晋人。
郑重的称呼应作潘安仁,坊间传其有些操行为仁不当,便略去“仁”字,称其潘安。
哪些操行呢,比如在无耻皇后贾南风手下做官,恭候权贵贾谧出门时,看见车马卷起尘土,就开始下拜。
等等。
其实,潘安的政治操守并不为后人关注,除了写下开创先河的悼亡诗外,他的名字顽强地活跃在古诗古文中,大部是因其美貌。
于是貌比潘安也成了专用名词,用以形容男人的美貌。
潘安长相究竟若何?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晋书》潘岳传中只有四个字:“岳美姿仪”,但其后记述了一件事,说潘安拿着弹弓行进在洛阳街道上,女人们看见他,竟手牵手把他围起来,并把水果扔给他,以至于他的车子都装满了。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其实,潘安32岁就头发花白了。
女人们之所以青睐和推崇他,我想可能由于他对爱情的坚贞。
潘安12岁被名儒杨肇相中,将女儿杨容姬许配给他。
至此,他们共同生活了26年。
这期间,潘安有过荣华富贵,也经历了磨难坎坷,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夫妇始终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妻子亡故后,潘安在痛苦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至死没有续弦。
潘安后至明清千余年间,历代文人墨客都喜好在这一领域着墨,致使悼亡诗如同悲戚的河流绵绵不绝。
众多的悼亡诗中,不乏名篇佳句,也记载了许多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其中,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值得一提。
唐婉字惠仙,自幼聪慧,尤擅诗词歌赋。
与陆游新婚燕尔,两人竟日缠绵。
这惹恼了陆母唐氏(也是唐婉的姑姑)。
因为在唐氏眼中,儿子的功名利禄为大。
而此时,陆游沉湎于情爱之中,无心苦读猎取功名。
于是,陆母和唐婉的矛盾日渐突出。
在古代礼法中有“七休”之说,其中第一条就是“不顺父母”。
由此,陆母逼儿子休妻。
陆游是大孝子,含泪遵从母命。
唐婉被休后又嫁他人,陆游也回到坎坷仕途挣扎。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唐婉婚后三年不孕,这也符合了“七休”条件。
还有说法,说陆母庙里求签,签释儿子儿媳八字不合。
古代事件中,常有这种情况,只要当事人生前不交代清楚,后人总会弄出不同说法。
所以,陆游何种因由休妻,不必深入考究。
故事的发展脉络是,十年后,陆游礼部会试不第,心情郁闷,回到绍兴,信步来到沈园,碰巧遇见唐婉,不曾断绝的情感,再度弥漫心头。
唐婉回到水榭,对饮酒的丈夫说,那边的人是我表哥,不妨送些酒菜与他。
唐婉夫妇饮罢离去,陆游仍坐在亭中喝闷酒,思念之情无法排解,便寻了一处墙壁,写下后世广为流传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一年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看见陆游的词,感慨万千,便在一旁和了一首《钗头凤》。
又过了一年,唐婉溘逝。
陆游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
此后,便投入到抗金战斗中,直至告老还乡。
还乡后,对唐婉的思念折磨着陆游,他每隔几年就写一首悼亡诗。
63岁时,他写下了第一首: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泌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此后,65岁、68岁时,陆游又两度去沈园,每次都写下哀痛的诗句。
81岁,他做梦回沈园,醒来挥笔悼亡。
84岁,体弱多病的他游罢沈园,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不久,这位痴情的老先生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许多情感真挚的悼亡诗。
陆游悼亡诗成就,在这领域并不算很高,远不如他的抗金报国诗。
要说悼亡诗的顶尖之作,当属唐代诗人元稹。
其代表作则是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三首。
清朝学者蘅塘退士认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所以这三首诗不能不全文录下: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写得确实可谓上乘之作,为了理解,这里我不妨以白话表达一下。
(其一)你就像宰相谢安最疼爱的小侄女一样,在娘家受到百般宠爱,可自从嫁给我这样像黔娄一样的贫士,诸般事情都不顺意。
我要出门,你见我没件像样的衣服,在荩草编的箱子里不停翻找。
我馋酒了,腻着你去买,你只好从头上拔下陪嫁时的金钗,给我换钱沽酒。
我们家常年以野蔬充饥,你吃着豆叶也说挺好。
炉灶里总是以树叶当柴火,我看见你仰望着古槐上的黄叶。
这些往事历历在目。
如今,我发达了,俸禄超过十万,可你却不在了。
我只有靠祭奠和请僧道超度,来寄托对你的哀思。
(其二)当年咱俩开玩笑讲身后的事,如今竟变成现实来到眼前。
你生前穿的衣裳都被我施舍,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着,我也不忍打开。
因为念记和你的感情,对你过去身边的婢女和仆人,也多了几分怜爱。
梦里梦见你依然过着穷苦的日子,醒来后连忙去烧纸钱。
唉,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我知道,这种死别之恨,人世间谁都难免。
可是每当想起我们夫妻那些年过的贫苦低贱的生活,觉得许多事情都让人哀伤。
(其三)失去你的日子里,我唯有枯坐伤悲,那是想念你的伤悲,也是为自己命运的伤悲。
人生即便百年,也是倏忽即逝,没有多少时间。
当年邓攸为了保护侄子,舍掉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可谁曾想,他竟终身无子,这真都是命啊。
潘岳写悼亡诗,用了许多感人的词句,又有什么用呢。
夫妻死后,按习俗要埋到同一座坟墓中,可那被称为阴间的地方,一片昏暗渺茫,你又能看到什么呢。
人们常说,今世诀别,来世还做夫妻。
可那来世更叫人难以琢磨。
现在能做的,只有在这漫长的夜晚枯坐思念,似乎这样才能告慰自己内疚的心灵。
我内疚啊,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那些日子里,因为贫困,你的眉头从来没有舒展过。
怎样一位女子,让元稹如此动情?这位女子叫韦丛,出身于官宦之家。
其父韦夏卿曾做过京兆尹,就是京城长安的市长,后又做过太子宾客。
此时,元稹赴京考试,考中了书判拔萃科,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说白了,就是校对员。
不久,韦夏卿认识了元稹,觉得这小伙子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于是,便把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他。
按理说,元稹当时为八品公务员,吃国家俸禄,加之入赘豪门,生活应当在小康之上。
所以,后人质疑他悼亡诗中描述的情境是否真实。
毫无疑问那是真实。
其一,元稹入赘不久,岳父便因病去世,偏巧,婚后次年,元稹的母亲又病故。
汉代以来的祖制是,官员的父亲或母亲亡故,都要辞官守孝,时长27个月,俗称“丁忧”。
由此,元稹夫妇的经济状况,急速由云端坠入泥潭。
其二,杨容姬与元稹结婚7年间,生了5个孩子。
竟4个夭折。
就是说,那几年,他们不停地生孩子,又不停地埋孩子。
这样的日子无疑苦不堪言。
其三,元稹生性嗜酒,又喜好交友,花费自然很大,入不敷出是常事。
正是在贫贱的生活中,才凝炼了夫妻的真挚情感,正是有真挚情感,才成就了千古名篇。
其实,后人真正诟病于元稹的,是对他感情生活的不屑。
这一点,倒是值得讨论。
元稹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鲁迅、林语堂等大家都认为,其所写的是自己的经历。
下面我把这个故事扼要叙述一下,时间是元稹进京赴考前,大家在读的时候,只需把张生换作元稹即可。
唐贞元年间,有个张姓书生到蒲州,借宿在普救寺。
正巧有个崔姓寡妇也带着儿女和仆人住这里。
张生和崔氏攀谈起来,原来她竟是张生的远房姨妈。
这一年,节度使在蒲州死了。
将领不擅于管理部队,兵士们到处抢掠。
崔氏家境富裕,正是兵痞骚掠的对象。
崔氏终日惶惶不安。
张生熟悉那个部队的领导,便找到他说,抢别人我不管,老崔家不许动,那是我姨妈。
果然,崔氏一家平安度日。
后来,新的节度使到任,天下恢复天平。
崔氏为感谢张生,设宴款待。
席间,张生见到了崔氏的女儿崔莺莺,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
从此开始了单相思。
他找到莺莺的婢女红娘,送她一些小饰品,求她给莺莺传个话。
红娘没经历过这种事,脸憋得通红,扭头跑开。
张生不死心,次日又去找。
红娘说,你自己去说,或找媒人提亲,干嘛让我传话?张生说,你不了解我这个人,我不善于和女孩打交道,有时见到她们,头都不敢抬。
可那天,见到你们小姐,却被她迷住了。
有时走路都忘了停下,吃饭也不知道什么味道。
让我找媒人正式提亲,正规流程走下来得好几个月,那我还不疯了。
红娘说,也是啊。
我家小姐喜好写诗作赋,你不妨写点什么我给捎去。
张生大喜,立即写了《春词》两首交给她。
这晚,红娘来找张生,递上一纸彩色信笺,说,这是小姐写给你的,俺文盲,也不知道写的什么,你自己看吧。
张生急忙展开,原来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当晚,月色朦胧。
张生爬上杏树,翻过围墙,来到西厢房。
果然,房门半开着。
张生的心扑扑直跳,推门进去。
床上的女孩被惊起,叫道:“谁?”一听声音,他妈的原来是红娘。
红娘吃惊地问道,你来干什么?吓死我了。
张生说,别啰啰,快去叫你家小姐,她让我来的。
红娘出去了,不一会儿,陪同小姐回来。
不料,崔莺莺一见张生,就数落开来:“你是救了我们一家,有恩于我们,可你不能趁火打劫。
我看你也是正人君子,怎么能写那种东西来勾引我。
” 张生结结巴巴地说:“你写的那诗,分明是让我来啊。
”莺莺说:“我不那样写你能来吗?你不来我能训你吗?希望你用礼数约束自己。
”说完,转身就走了。
张生登时傻在原地,过了好久才缓过神。
他灰溜溜地离开,翻墙回去。
张生虽不死心,但也消停了许多。
这天晚上,张生正睡觉,忽然有人推开门,叫道:“傻小子,快别睡了,起来吧。
来了。
”张生掌灯一看,原来是红娘。
红娘抱着被子、拎着枕头,她把枕头并排放好,又铺好被子,离开了。
不一会儿,红娘陪着崔莺莺来了。
这天是阴历十八,月光清澈如水。
莺莺一改往日的端庄,一副娇羞模样。
整夜也没说什么。
天快亮的时候,红娘在门外催促她离开,她低声抽泣。
莺莺走了,张生仍恍然若梦。
可看看手臂上的胭脂痕迹,嗅嗅衣服上的香气,知道一切都是真的。
此后,莺莺又断了消息。
张生便写了《会真诗》,让红娘转给莺莺。
不久,他们又开始交往了。
张生常常到西厢房和莺莺幽会。
莺莺虽然擅长诗文,但从不给张生看,虽然口才敏捷,但从不对张生多说什么。
她对张生充满感情,却从不表达。
她弹琴哀婉凄恻,从不答应再弹的请求。
这一切,都使张生更加迷恋莺莺。
科考的日期临近,张生要去长安了。
临行这天晚上,张生依依不舍,满面愁云。
莺莺说:“始乱终弃,本来就有,我也不敢怨恨,你也不必愁眉苦脸。
过去,你让我弹琴,我总不肯。
今天,我就给你弹一曲吧。
”说罢,抚琴弹起《霓裳羽衣曲》,弹了几声便泪水涟涟。
莺莺丢下琴跑回自己房里,再也没有出来。
后来的故事,就可以回到现实了。
元稹考取了功名,为了仕途进取,入赘官宦之家。
再后来,就是他悼亡诗中写的那些悲惨故事。
元稹的悼亡诗中,还有一首广为流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多数学者认为这是悼念韦丛的,和崔莺莺无关。
如果是这样,那就等于说,经历了韦丛这样的女人,其他女人我都看不上了。
可后来,元稹到蜀地工作时,又和当地才女薛涛,发生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姐弟恋。
薛涛,唐代四大才女之一,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我们不展开她的故事,先让元稹进场。
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奉使按察两川。
一到驻地,便打听薛涛的情况,因为他早就想见见这位才女。
不久,他和白居易、杜牧、刘禹锡聚会,把薛涛也邀来,在一起作诗唱和。
元稹被薛涛的才华和美貌倾倒,而薛涛也爱上了这位小自己11岁的弟弟。
于是,轰轰烈烈的姐弟恋燃烧起来。
他们在温柔之乡缱绻缠绵了3个月,元稹被回调京城。
此后,他们书信频频,情真意浓。
其实,薛涛的确动了真情,她用花纹美丽的红纸制作成诗签,写下思念和柔情寄给元稹。
而元稹却在京城又纳了妾。
元稹一生除夫人韦丛外,纳过3个妾,当然不是同时,都是死一个纳一个,就像他生孩子,死一个再生一个。
但真正的恋情只有三段,而就是这三段恋情,却为后世留下了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崔莺莺的恋情,留下了《莺莺传》,后被元代的王实甫改编成戏曲《西厢记》,传唱至今;和韦丛的恋情,把悼亡诗领域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和薛涛的恋情,则成就了薛涛签,至今还被作为旅游纪念品,大把攥在小贩手中。
元稹真是个人物。
在悼亡诗领域着墨的文人很多,孟郊、李商隐、杜审言、刘禹锡、韦应物、温庭筠、沈约、纳兰性德……太多太多。
这里,有两首悼亡的宋词值得重笔一书,一个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失落的心境,悱恻的情愫,不尽的思念,都跃然纸上。
还一首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把晚境的丧妻苦哀和浓浓思念写得细腻真切,令人垂泪。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赋领域的奇葩。
她记载了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文人的情感世界。
然而,后人在评述悼亡诗时,却始终把艺术成就置于首位。
比如潘安,对爱情忠贞不渝,但他悼亡诗仅仅是开了先河。
再如陆游,其悼亡诗真切感人,但他悼念的是别人老婆,或者说是前妻。
元稹把悼亡诗创作推向巅峰,但他对韦丛并非“取次花丛懒回顾”,遇到合适的,他还是要去爱的,同样爱得真切浓烈。
所以,读悼亡诗,不必深究其背后故事,只需慢慢品味艺术之美,就像面对一树花朵,不必去想根下还有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