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让县自明本志令文言文翻译

    《让县自明本志令》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

    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

    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

    这是不能干的啊。

    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

    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

    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

    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

    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原文: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

    《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

    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

    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文章特点:

    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

    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

    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

    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

    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

    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荀彧、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文章简介: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

    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让县自明本志令文言文翻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