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有关象征刚正的植物的诗句及赏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

    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

    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

    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

    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采纳哦

    有关象征刚正的植物的诗句及赏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