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山水田园诗高分了

    总体风格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意向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1、《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在对象领域较之《诗》《骚》无疑深广了许多,但是,在强调人伦之用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汉诗中仍未能出现山水之作。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胸怀一统天下的伟大气魄,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兴之所至,作《观沧海》。

    自此,沧海,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铭刻在文学史册上。

    鲜明逼真的描写,构勒出沧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画面。

    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客体,作为诗歌摹写的对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开创。

    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在魏晋之前绝无仅有。

    魏晋之前,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2、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

    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魏未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左思《拈隐诗》)。

    “寄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远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

    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

    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

    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己。

    《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

    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

    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

    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

    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

    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

    ”(《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

    (《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

    ”(《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

    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

    3、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谢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焕《登鹳雀楼》;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乃真隐者。

    古代士人“达别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

    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

    (《秋登兰山寄张王》)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

    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

    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楼,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再如《终南山》“太乙还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

    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

    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

    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

    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

    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

    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

    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

    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形成对照。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种“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而且,正是这种动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

    于是,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弃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中,与那些动态的,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

    白云见我去,亦为好我飞翻。

    ”(《题情深树寄象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白云、明月、山花、清风、……都成了有情的存在,与诗人默合符契,相与往来。

    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留下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

    ”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

    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

    4、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宋初山林隐士林逋、魏野、潘阆、诗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体发长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写过一些炙烩人口的律联佳对。

    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真正在山水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稳健了。

    ”(钱钟书《宋诗选注前言》)评论家称其诗法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

    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极常见的事,写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捉哲理。

    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

    ”(《暮行田间》)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

    ”(《舟过谢潭》)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去”,写狂风是“拜杀芦花未肯休”。

    同代词人姜蘷和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

    这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烈的泥土气息,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

    抒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南宋后期。

    有以“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一些写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闲情逸趣。

    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灵”的公安、竞陵二派,袁枚、郑夑等才气横露的诗人,但杰出的诗人廖若星辰,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

    代表作品: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关于山水田园诗高分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