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庄子.天下篇》的翻译

    《庄子.天下篇》的翻译

    一、回答:《庄子天下篇》翻译:

    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

    古代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回答说:“无所不在。

    ”问:“神由何而降?明从何而生?”回答说:“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都渊源于一。”

    不离根本,称为天人。

    不离精纯,称为神人。

    不离本真,称为至人。

    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

    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称为君子。

    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关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养,这是养民的常理。

    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备的啊!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泽及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末节,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

    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史书中。

    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缙绅先生们大都知晓。

    《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

    《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

    其散布于天下百设立于中国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

    譬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

    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

    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之容。

    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

    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不以奢侈影响后世,不糜费万物,不炫耀礼法,用规矩自我勉励,以应付社会的危难,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墨翟、禽滑厘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但他们实行得太过分,局限性太大。

    提倡非乐,主张节用,生不作乐,死不服丧。

    墨子倡导博爱兼利而反对战争,主张和睦相处;又好学而渊博,不立异,不与先王相同,毁弃古代的礼乐。

    黄帝有《咸池》之乐,尧有《大章》之乐,舜有《大韶》之乐,禹有《大夏》之乐,汤有《大蓡》之乐,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乐。

    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仪法,上下有等级,天子的棺椁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

    现在墨子独自主张生不歌乐,死不服丧,只用3寸厚的桐木棺而没有椁,作为标准。

    以此来教导人,恐怕不是爱人之道;自己去实行,实在是不爱惜自己。

    墨子的学说尽管是成立的,然而应该歌唱而不歌唱,应该哭泣而不哭泣,应该作乐而不作乐,这合乎人情常理吗?生前辛勤劳苦,实行起来简单薄葬,这种主张太苛刻了。

    使人忧劳,使人悲苦,实行起来是很困难的,恐怕不能够成为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

    墨子虽然独自能够做到,但对天下的人却无可奈何!背离了天下的人,也就远离了王道。

    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

    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安定了天下。

    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

    ”从而使后世的墨者,多用兽皮粗布为衣,穿着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为准则,并说:“不能这样,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称为墨者。”

    后世墨家学人相里勤和他的弟子五侯之流,南方的墨家苦获与已齿,还有邓陵子一类的人,都口诵《墨经》,却违背了墨家的宗旨,相互指责对方不是正统的墨家。

    他们用“坚白”、“同异”等话题彼此争辩相互诋毁,用奇数偶数不会一致的言辞相互应答,把一时推举出来的首领看作是圣人,全都乐意敬重他为领袖,希望能成为墨家学派的后继人,而且至今各派之间仍争论不休。

    墨翟、禽滑厘的用意是很好的,具体做法却太过分。

    这将使后世的墨者,以极端劳苦的方式互相竞进。

    这种做法乱国有余,治国不足。

    尽管如此,墨子还是真心爱天下的,这样的人实在是难以求得,即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舍弃自己的主张,真是有才之士啊!

    不为世俗牵累,不用外物矫饰,不苛求于人,不与众人发生矛盾,希望天下安宁使人民活命,生活上以饱暖为满足,以此来表白心愿,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宋鈃、尹文对这种道术很喜欢,制作了形状像华山一样的帽子以表示上下均平主张,应接万物以不带偏见为先;谈论内心的思维,称之为心理活动,以柔和的态度投合别人的喜欢,以调和天下,希望树立上述主张作为行动的主导思想。

    受到欺侮不以为耻辱,调解人民的争斗,禁止攻伐平息干戈,将天下从战火中拯救出来。

    用这种主张周行天下,但他们仍然不停地对劝说,所以说人们都讨厌而他们还是硬要宣扬自己的主张。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替别人考虑得太多,为自己打算得太少,说:“我们只想要5升米的饭就够了。

    ”不仅先生们吃不饱,弟子们也常常处在饥饿之中,但他们仍然不忘天下,日夜不休,说:“君子不苛刻计较,不使自身被外物所利用。

    ”认为对天下没有益处的,与其提示它不如禁止它。

    以禁攻息兵为外在活动,以清心寡欲为内在修养,无论从大的方面说还是从细微的方面说,他们的所为也就到些为止了。

    公正而不阿党,平易而无偏私,排除主观的先入之见,随物变化而不三心二意,没有顾虑,不求智谋,对万物毫无选择地随顺,和它一起变化,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彭蒙、田骈、慎到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齐同万物为首要,说:“天能覆盖万物却不能承载,地能承载万物却不能覆盖,大道能包容万物却不能分辨。

    ”知道万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说:“选择则不普遍,教导则有所不及,大道则无所遗漏。”

    所以慎到抛弃智慧去除己见而随任于不得已,听任于物作为道理,他说:“强求知其所不知,就会为知所迫而受到损伤。

    ”随便任用人,而讥笑天下推崇贤人;放任不羁不拘形迹,而非议天下的大圣。

    刑罚之轻重,随着事态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抛弃了是非,才可以免于刑罚。

    不依赖智巧谋虑,不瞻前顾后,巍然独立。

    推动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后退,像飘风的往返,像羽毛的飞旋,像磨石的转动,完美而无错,动静适度而无过失,未曾有罪。

    这是什么原因,没有知觉的东西,就不会有标榜自己的忧患,不会有运用智谋的牵累,动静合于自然之理,所以终生不会受到毁誉。

    所以说:“达到像没有知觉的东西就行了,不需要圣贤,土块不会失于道。

    ”豪杰们相互嘲笑他说:“慎到的道对活人没有用而只适用于死人,实在怪异。”

    田骈也是这样,受学于彭蒙,得到不言之教。

    彭蒙的老师说:“古时候得道的人,达到了无所谓是非的境界。

    他们的道术像风吹过一样迅速,怎么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常常违反人意,不受人们所尊敬,仍不免于随物变化。

    他们所说的道并不是直正的道。

    然而,他们都还大概地听闻过一点道。

    以无形无为的道为精微,以有形有为的物为粗鄙,因为有所积蓄而易生不满足之心,恬谈地独自与神明共处,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关尹、老聃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主张建立在常无与常有的基础上,以太一为核心,以柔弱谦下为外表, 以空虚不毁伤万物为实质。

    关尹说:“自己不存私意,有形之物各自彰显。

    动如流水,静如平镜,反应如回响。

    恍恍惚惚如无有,寂静如清虚。

    相同则和谐,有得则有失。

    未曾争先而常常随顺别人。”

    老聃说:“知道雄强,持守雌柔,愿成为天下的沟壑;知道明亮,持守暗昧,愿成为天下的山谷。

    ”人人都争先,独自甘愿居后,说承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务实,独自甘愿守虚,不使敛藏所以处处显得有余,多如高山堆积。

    他立身行事,从容不迫,无为而嘲笑机巧;人人都求福,独自甘愿委曲求全,说姑且免于受罪。

    以深藏为根本,以俭约为纲纪,说坚硬的易于毁坏,锐利的易于挫折。

    常常宽容待物,从不侵削别人,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关尹、老聃啊!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死生生,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罗万物,不知归属,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庄子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虚远不可捉模的理论,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

    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

    他的书虽然奇伟却宛转连缀无伤宏旨,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引人入胜。

    他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

    他论述道的根本,博大而通达,深广而畅达;他论述道的宗旨,和谐妥贴而上达天意。

    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茫然暗昧,未能穷尽。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书多达五车,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

    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

    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

    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

    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

    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

    连环可以解开。

    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

    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惠施认为这些是大道理,炫耀于天下而引导辩士,天下的辩士也乐于和他辩论。

    鸡蛋有毛;鸡有三只脚;郢都包有天下;犬可以变为羊;马有卵;青蛙有尾巴;火不热;山有口;车轮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物指的概念不相称,相称也没有止境;龟比蛇长;矩不方,规划出的不圆;凿孔不能围住榫头;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疾飞的箭头有不走也有不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骊牛是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驹不曾有母;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辩士们用这些辩题与惠施相辩论,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这些好辩之徒,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够用口舌战胜人,却不能服人之心,这是辩者的局限。

    惠旆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本。

    然而惠施口若悬河,自认为最能干,说天地果真就伟大吗!惠施有雄心而没有道术。

    南方有个名叫黄缭的怪异之人,问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风雨雷霆是怎么回事。

    惠施毫不推辞地接受提问,不假思索地应对,广泛解说天地万物,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嫌说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异的说法。

    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想通过辩赢别人而获取名声,所以与众不合。

    轻视道德修养,努力追逐外物,他走的是歪门邪道。

    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虫那样徒劳。

    对于万物有什么用处!做为一家之说还可以,如果能进一步奠崇大道,那就差不多了!惠施不安于道,分散心思于万物而乐上不疲,终于以善辩出名。

    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不行于正道,追逐万物而不知回头,这就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响,用形体和影子况走一样。

    可悲啊!

    二、扩展知识:

    1、作品简介:

    位于《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

    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

    评价主要思想,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的论文。

    作者据民国学者考证,当为战国时期晚期的庄子后学。

    2、《庄子》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