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

    1.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3.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5.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汕头,中国当代著名独立学者,先后出版发行有诗集《心界》,文集《偶然记录》、《一心》,长篇小说《逃兵》,唱作发行音乐专辑《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乡的港口》、《门缝窥人》、《抹不去的彝乡记忆》、《嘴》、《子弹的爱》、《蚂蚁的呐喊》等作品轰动一时,被多家报刊媒体刊发和转发,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引发了易白现象。

    6.北岛,原名赵振开,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

    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扩展资料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枪杀遇难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

    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参考资料:闻一多-百度百科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