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请提供清朝文学家朱彝尊的资料

    『煮酒论史』 [野史逸闻]风流才子朱彝尊

    作者:乐隐键耕

    清朝文学家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嘉兴县人。

    “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

    少年时肆力于古文,博览群书。

    虽家境贫寒,常常断炊, 但他依然安坐书房读书。

    每每他客游南北时,一见到废墟冢墓之文、祠堂佛刹之记,无不搜剔考证。

    由于他治学严谨,根底扎实,终成一代大学者。

    他五十岁时,以布衣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入选,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

    朱彝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 。

    与山东桓台县人王士祯同为文坛领袖,合称为“南朱北王”。

    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编有《明诗综》、《词综》等。

    雅赚与美贬

    朱彝尊好书成癖,酷爱藏书。

    康熙二十年(1681),他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时,曾遍访街巷坊肆、藏书名家。

    他听说江苏常熟县人、著名藏书家钱曾(钱谦益的族孙)刚刚写完《读书敏求记》,其中著录有不少钱家深藏的孤本秘籍,许多学者、藏书家都想一睹为快,朱彝尊不禁为之心动。

    但钱曾在家则把书锁在书箧中,出则随身携带,秘不示人。

    朱彝尊在耐心地等待着机会。

    有一天晚上,江南布政使龚某遍召当地诸名士,在南京秦淮河上游玩,钱曾也应邀出席了。

    席间,朱彝尊偷偷地以黄金翠裘贿赂钱曾的书童,让他取出《读书敏求记》,然后叫待命于秘室的十多个抄书生连夜抄写该书,再把原书偷偷放回钱曾的书箧。

    当时所抄录的,还有一本《绝妙好词》。

    等到《绝妙好词》刻印完后,朱彝尊才把这事告诉钱曾,钱曾气得个半死。

    考虑到《读书敏求记》幸好还没有刻录,钱曾要朱彝尊保证不将此书外传,朱彝尊答应了。

    当时人们觉得朱彝尊爱书之情深切,于是把这事谑称为“雅赚”。

    以后几经曲折,世间始有该书传本。

    康熙二十二年,朱彝尊在京师入直南书房,借编辑《瀛洲录古道》之机,他带着一个善于楷书的小史王纶为他抄书,遇到四方进经史馆之书,随时抄录。

    史馆掌院牛钮上疏奏劾他泄漏史馆秘密,朱彝尊被降了一级,但他并不因此后悔。

    时人把这事叫做“美贬”。

    朱彝尊六十四岁时辞职归家,专事著述。

    家无恒产,只有藏书三十椟共八万卷,自感已经老了,不能遍读了,而作书椟铭:“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或默或语,孰智孰愚?”且在每本书的首页上印上一枚印章,一面刻他头戴斗笠的小像(朱文),一面镌十二字,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

    ”(白文)

    无核枇杷与蒸猪脚

    朱彝尊与某道士交往较多,道观中有二株枇杷树,等到枇杷成熟时,道士都要送一点给朱彝尊吃。

    可这些枇杷都无核,朱问道士这是什么缘故。

    道士谎称这是仙种,朱彝尊不相信。

    这名道士素来善吃,尤其喜爱蒸猪脚。

    有一天,朱彝尊把道士邀请到家里,叫仆人去买一只猪脚回来,故意叫道士看到此事。

    可没过多久,蒸猪脚就端出来了,融熟甘美,道士饱餐了一顿。

    道士边吃边问朱彝尊蒸猪脚速化之法。

    朱彝尊说:“这里面的确有小术,但我想换你的枇杷仙种。

    ”道士立即说:“这没有别的,就是在枇杷树刚开花时摘去花心的一根须。

    ”朱彝尊这才说:“其实我的蒸猪脚,是昨夜烹制好的。

    ”两人相与拍掌大笑。

    与妻妹产生过感情

    朱彝尊的《曝书亭集》中有《风怀》诗二首韵,是他在走上仕途之前为其妻妹所作的,他曾经与妻妹产生过感情。

    他的妻妹,姓冯,名寿常,字静志,这在《风怀》诗体现为“巧笑原名寿,妍娥合号嫦”,分嵌其名,极为明显。

    妻妹世居嘉兴县碧漪坊,与朱家相近,正如他的《风怀》诗中所说的“居连朱雀巷,里是碧鸡坊”。

    朱彝尊小时候曾在冯某家里读私塾,十七岁时做了冯某家的上门女婿,他与比自己小七岁的妻妹感情更加深厚。

    而冯某家人时时提防,他们终究没有干出什么事来。

    直到妻妹嫁人后,两人始通殷勤。

    虽然海陵夫人知道了这事,但也他们俩也没有收敛。

    这见之于他的《风怀》诗:“乍执纤纤手,深回寸寸肠。

    背人来冉冉,广坐走佯佯。

    啮臂盟言履,摇情漏刻长。

    梅阴虽结子,瓜字尚含瓤。

    ”及《记事》词:“枕上闻商略,记全家看灯元夜,小楼帘幕,暗里横梯听点屐,知是潜回香阁,险把个玉清追着。

    径仄春衣风渐逼,惹钗横翠凤都惊落。

    三里雾,旋迷却,星桥路返填河鹊。

    算天孙经年已嫁,夜情难度,走近合欢床上坐。

    谁料香含红萼,又两暑三霜分索。

    绿叶清阴看总好,也不须频悔当时错。

    且莫负,晓云约。”

    朱彝尊平日常常矫传夫人之命而把妻妹请去。

    有一天他们又约会了,想等夫人睡着后才作深谈。

    朱彝尊夫人虽然听到了一点,但还是先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刚起床,她就叫家里的老女仆送走了妻妹。

    朱彝尊有词云:“仲冬二七,算良期须果,若再沉吟甚时可?况熏炉渐冷,牕烛都灰,难道又各自抱衾闲坐?银湾桥已就,冉冉行云,明月怀中半宵堕。

    归去忒匆匆,软语丁宁,第一怕袜罗尘涴,料消息青鸾定应知。

    也莫说今番,不曾真个。

    ”数年后,妻妹终因朱彝尊而死,《风怀》中所谓“定苦遭谣诼,凭谁解迭逿。

    榽先为檀斫,李果代桃僵”,即指此事。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词》一卷,都是为《风怀》诗作的注脚。

    再细心推求《风怀》全诗,不难看出他俩的关系来。

    清朝时,江苏太仓县某姓家藏有金簪一枝,上刻“寿常”二字,朱彝尊的《洞仙歌》词中说:“金簪三寸短,留结殷勤,铸就偏名有谁认”,也可旁证上面所说的应该是事实,而不胡乱猜疑。

    请提供清朝文学家朱彝尊的资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