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红色经典书目有哪些

    红色经典书目:

    (1)《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

    (2)《红日》吴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

    (3)《红旗谱》梁斌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

    (4)《青春之歌》杨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

    红色经典书目

    (1)《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2)《红日》 吴强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3)《红旗谱》 梁斌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4)《青春之歌》 杨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这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佳作,问世以来几十年间长盛不衰。

    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

    用保尔的话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6)《红色中国》 郭建设 中国文联出版社

    此书的作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以独特的视角、新奇的风格、新奇的风格、耀眼夺目的画面,充分表达出中国人的红色不胜举,可以说,中国人将这“红色”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穿的、戴的、用的、摆的、脑子里想的,无论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无论是表彰大会、开业庆典、耀眼的“红色”。

    “红色”在中国代表着传统,红色代表着喜庆,红色能让人进取,红色使人感动。

    它形成了中国的国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颜色,乃至为整个民族的一种强劲、浩然的精神气节。

    (7)《踏上红色之旅》刘刚 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书详尽介绍了我国主要的红色旅游风景点,涵盖了中宣部《纲要》规定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主要介绍了以上海、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重庆、西柏坡、北京、

    韶山、广安、淮安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

    以红色记忆、红色景观、红色之旅三部分统领全书,既让人重温流金岁月,感受生命激情,又使人焕发生命斗志、爱国热情,树立理想信念,寓教于乐。

    同时,在旅游线路、景点选择、旅行常识配备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红色旅游出行者的需要,将红色景区(革命遗迹)、绿色山水和文化景观通盘设计,又把革命传统教育、祖国山河欣赏和民族文化遗存品味融为一体,是一本知识性、资料性和休闲性多功能兼备的旅游书。

    (8)《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 工人出版社

    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就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

    它问世以来,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9)《林海雪原》 曲波

    1946年八年抗战刚刚结束。

    内战在东北一触即发。

    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东北境内政治土匪活动猖獗,到1946年冬天,已经对民主改革形成致命威胁。

    《林海雪原》这是一个由一部出名的同名电影而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小说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

    书里所写的是有关于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10《苦菜花》 冯德英

    《苦菜花》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仨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鲜明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

    (11)《保卫延安》 杜鹏程

    以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为蓝本,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12) 《东方》 魏巍

    小说《东方》通过对朝鲜战场和我国农村生活的描写,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3) 《母亲》 高尔基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在作品中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马克思主义。

    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

    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14)《三里湾》 赵树理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

    它围绕三里湾农业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精心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复杂的矛盾纠葛,借此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15)《敌后武工队》 冯志

    1942年的冀中平原。

    日本宪兵、汉奸、伪警察等数百人包围了东王庄,敌人架起机枪,疯狂地扫射,尸横遍地,余烟未尽,惨不忍睹。

    闻讯赶来的武工队员们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纷

    纷向队长魏强请战,为乡亲们报仇。

    这支敌后武工队活跃在冀中大平原上,为抗日救国做着他们的贡献。

    (16)《走下圣坛的周恩来》权延赤

    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描写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政治生涯。

    感情真挚,既是一部不错的纪实传记,又是催人泪下的感人小说。

    着力推荐!

    (17)《平原枪声》 李晓明

    《平原枪声》是一部讲述人民群众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共同打击日寇、汉奸的英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带领抗日战士依靠群众与中村一伙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者殊死搏斗。

    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敌后作战和隐蔽斗争相呼应,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日、伪的阴谋,出生人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将敌人彻底消灭。

    (18) 《放眼看长征》叶心瑜 红旗出版社

    《放眼看长征》是一本纪实类的书,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原因、经过,以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长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

    该书有一章专门写外国人怎样看长征的,很有意思。

    隔着七十年的时空,现代人对长征的理解,难免不带着现代眼光,看看外国人眼中的长征,也许对我们更好理解长征精神有特别意义。

    (19)《腐蚀》

    《腐蚀》以皖南事变为历史背景。

    故事情节开展于一九四○年九月至一九四一年二月的重庆。

    这时,日寇为呼应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攻势,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企图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以便向南洋扩张。

    国民党认为反共卖国时机已到,进一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并与日寇汉奸暗中勾结,进行卖国投降活动;在军事上,配合日、伪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进攻,不断袭击八路军和新四军,竟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

    《腐蚀》这部小说的创作正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革命作家茅盾,目击这一黑暗现实而及时作出的强烈抗议。

    (20) 《朝花夕拾》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21)《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22)《彷徨》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23)《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4)《野草》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25)《骆驼祥子》老舍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26)《月牙儿》老舍

    《月牙儿》全文以月牙儿为线索,作者以散文诗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可怜、可敬、可叹的形象,描绘了一个丑恶而凄冷的旧社会,令人回味无穷。

    (27)《茶馆》老舍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28)《四世同堂》老舍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29)《子夜》茅盾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节选片段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在走向失败过程中的挣扎与抵抗,表现了他外强中干、似强实弱的个性特征。

    (30)《蚀》 茅盾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

    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

    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

    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

    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

    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

    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

    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

    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

    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

    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

    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

    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

    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

    “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31)《春蚕》茅盾

    小说叙述了中国浙东蚕农在帝国主义军事、经济的侵略下,一步步陷入破产的悲惨经过。

    在艺术上,影片以真实自然、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农老通宝一家勤劳纯朴、忠厚善良的品质和艰苦劳动、奋斗求生的精神。

    (32)《林家铺子》茅盾

    《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那时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

    由《春蚕》、《秋收》、《残冬》组成的农村三部曲,每篇各自独立又前后衔接,时代背景和《林家铺子》基本相同,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苦难的加深而逐渐觉醒、抗争的过程。

    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老一辈,希图用诚实、勤奋的劳动来改变厄运、换取生存的梦想已经破灭;而以多多头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严酷现实面前终于觉醒,最后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昭示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红色经典书目有哪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