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毛泽东诗歌论文急急急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1927年)

    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

    这一 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

    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

    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

    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

    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

    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

    联系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

    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

    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

    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

    1930—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

    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

    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

    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

    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萧杀的境地。

    而“从头越”三字则显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

    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

    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

    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

    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

    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

    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

    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五首:《沁园春·雪》

    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忽而又想到了红日照耀雪国的妖娆壮美。

    长征中牺牲的许多战士的身影一一浮现出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化为意欲超出历代有为政治家的具体图像。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但真正让世人领略到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

    是啊,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没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积淀,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篇?词中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

    1958年,毛泽东在自注中提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是啊,在毛泽东眼里,只有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方才造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来看第三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

    除了《四言·祭黄陵》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毛泽东很少写诗。

    但在这个时期,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们来看第四篇《天翻地覆慷而慨》。

    (四)天翻地覆慷而慨(1945年8月—1949年10月)

    1945年8月—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

    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的是项羽。

    项羽先胜后败的严重教训,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不去怜悯毒蛇一样的恶人,而择取彻底消灭顽敌,一统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五)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1956年)

    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

    我们主要来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

    一阕《水调歌头·游泳》,道出了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

    毛泽东说这首词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

    词中提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年9月开始修建,1957年10月建成通车。

    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论证,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不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吗?正如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预言的“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

    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也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

    希望大家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更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关于毛泽东诗歌论文急急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