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的赋比兴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
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
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营造出诗词作品的美好意境呢?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所谓“赋” ,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
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
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以比兴为上。
赋多陷于平板,比兴多流于晦涩,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多为结合起来用。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诗中的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如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的叙述使情景再现;但是赋法并不仅仅用于叙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也用了敷陈铺叙的白描手法,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样震撼千古的名句,既叙事,也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用的也是赋法: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引起他思乡之情的具体情景直接描述出来。
由于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乡,而故乡的亲人也同时能看到这月亮,所以这种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够唤起人们相同的体验。
他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用的赋法。
我也喜用白描手法来做诗词。
如我于2002年4月出席武功山谷雨诗会到尽心桥采风后做的《江城子·采风至尽心桥畔》:
武功山上杜鹃花,艳如霞,任人夸。
飞瀑流泉,溪岸有人家。
十里莺歌闻牧笛,鸡犬逐,竹篱笆。
尽心桥畔树荫遮,绿枝斜,落啼鸦。
桥下溪流,水草护鱼虾。
三五成群行仄径,憨小子,靓娇娃。
在这首词中,除“艳如霞”一句是用了比喻外,其余各句全用的白描手法。
关于“比”,古人有一些言简意明的定义。
如战国时期的惠施就说:“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宋代朱熹则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我们的话来说,比,就是对于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助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某一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现代修辞学上把比列为比喻比拟两种辞格。
比,是诗词创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得最早、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喻和比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纯乎比体的诗,即全诗所描绘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种譬喻,不是诗人真正歌咏的对象,而是用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
如唐代诗人张籍的《猛虎行》:山南山北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少年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这首诗刻画了猛虎的形象,描绘猛虎如入无人之境凶残叼取牲畜的图景。
但是诗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写虎,而是借写虎的凶残来比喻和影射无恶不作的土豪和酷吏。
像这种以比拟手法咏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并非个别现象,如唐代诗人骆宾王那首有名的《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就是借咏蝉来表明他高洁的心志的。
二是作为修辞手段运用的比喻。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用了两个比喻,一说愁生白发,白发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说白发如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无限感叹。
又如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
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
还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琵琶演奏的声音,非常生动贴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比喻手法可谓炉火纯青。
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喻体。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
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颂,丑恶的形象用于抨击或讽刺。
4、比喻不能总是那么几个固有的形象,要依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准确地选取新的、带有普遍性的喻体, 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
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
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
古代的兴,有的是没有隐喻的意义在内,这在民歌中尤为显著。
唐代始,这种纯粹的兴很少见了,首句的兴多兼隐喻之责。
兴,往往是一种发端(即启发、启动)兼隐喻,这对于那些不大懂诗歌理论的读者来说,他读后只可意会却难以明言。
但这种创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诗歌的最前面,而且让一般人看不出来是用了比喻。
所以,比与兴的作用有类似处,但兴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更具意味。
兴兼比,可表述为:欲言A事,却先言B事以起兴,但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
兴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总结上升为理论。
可是当代诗人们已大都不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了,所以很多诗歌显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我们做诗,就要学会用好起兴,因为它是进入形象思维的起点;一首诗的这个发端起情,是欢快还是忧伤的基调,往往会决定整首诗的情调。
它在起兴还可以起定韵的作用,起兴句的韵决定全诗的用韵。
每首诗的兴法不尽相同,但必须立意新鲜,寓意深远,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4.诗句的语法特点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