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古诗审美
自古代以来,美育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将“乐”置于很崇高的地位,有兴邦治国的功效。
而蔡元培这位近代大教育家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行的教育方针,作为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方法。
到现代,实行《小学语文新课标》后,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培育与审美情趣提升,使学生逐渐塑造成良好个性并培养健全人格。”作为语文教学一部分,诗歌的语言具有言简意赅、意义深厚的特点,但是同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许多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无法理解诗歌多传达的内容,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育是一大瓶颈。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审美观的策略。
一、通篇阅读,理顺文意
由于小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存在理解问题,尤其是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具体情感有问题,因此,对于诗歌的学习,先不管细枝末节,了解诗歌的通篇内容,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概括的条件下,对诗歌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
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我选择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图像和声音的有机结合。
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这首诗的作者李白的详细信息。
随后,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庐山瀑布景观照片,同时“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句话逐渐出现在屏幕上,多媒体放完之后,我便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教读,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便可做到“不会作来也会吟”的境界。
在这样一个深情并茂的、间歇的环境中,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通篇的阅读,整体感知这首诗,理顺文意。
然后,我再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是什么?”学生热情高涨地抢着描绘庐山奇景。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激发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为古典诗词教学打开了思路。
二、深入阅读,感悟意境
古诗语言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的精炼性,在深入阅读中,诗歌意象和语言的赏析对于整首诗歌的欣赏和意境的把握至关重要。
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欣赏到诗歌的美,如音乐美、精确美等。
诗歌教学通常会要求学生朗诵,通过朗诵来领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诗歌具有这一特性最初是因为,其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歌唱,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劳动人民的创作热情,因此它读起来富有节奏、朗朗上口。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前”和“悬”,“年”和“边”是押韵的,而且这首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比较好记忆。
除音乐美外,古诗在语言特色上还具有精确之美。
由于每首古诗每行的字数有限,且要满足对称、押韵之类,因而诗人在用词时会仔细斟酌。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断”和“开”,“流”和“回”都用了相反的词,简单的几个字便将诗歌的意境勾勒出来了,具有点睛之笔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次北固山下》和《望天门山》,深刻体会诗歌语言的这两种美,在分析之后,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还存在的问题,弄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经过通篇精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全诗的寓意。
三、领会深意,培养审美
中国古典诗歌不如白话文那么直白,诗歌的文字精炼,很多字词的意思需要仔细推敲,并且意境深远,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精炼的抽象的诗歌语言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很难从中领略诗歌的含义和意境,如何培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意,需要语文教师的带领。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断重复教授本首诗歌的内容,并且让学生背诵、默写。
这种方式非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反而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造成恶性循环。
多媒体作为新兴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视听感受,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尽管教师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画面都不一样,学生还是反映这句很难理解,头脑中对庐山的面貌没有一个框架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庐山奇景,正面的、侧面的、远景的等等,使学生对庐山有直观地感受,加深学生对“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诗的理解。
而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话的理解,我采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一幅画面,“诗人站在庐山山峰,环顾四周,不禁慨叹”,正是著名的那句“不知庐山真面目”。
随后向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学生回答,“只缘身在此山中”。
紧接着,我又发问,“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学生争相回答,总结之后为:看事物要从多角度来,就像这里要知道庐山真面目一样,也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