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秋漫谈的作文三百

    中秋月最圆最亮,最堪清赏。

    唐代可朋作《中秋月》,诗云: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诗中中秋之月朗照乾坤,景致清远优美,引人浮想联翩,这种风景与情愫,代表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心声,清朗之夜,一轮静美的银月,会沉淀许多浮躁的心,寄托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很早以前,中秋节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才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从此,一个极富意蕴的节日就形成了。

    “秋社”与“团圆”,实际都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

    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

    我认为,中秋之月与团圆二者的对应,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有意或无意形成的一种共同文化心理。

    中秋作为传统节日,其习俗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记载,掌故很多,但我记得最为清晰的是我小学时的恩师胡德良老师讲过的一个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故事。

    他说元朝未年,蒙古人对汉人的统治非常残暴。

    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汉人称为鞑子)。

    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

    为防止汉人造反,鞑子禁止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

    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

    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义军领袖朱元璋,便选择在中秋节,将写有“杀鞑子”三字的纸条包在烙饼里,馈赠给穷苦百姓,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并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而吃月饼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

    这个故事增加了中秋的趣味性,令人乐在其中,同时,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增添了中秋的内涵。

    说到月饼,想起小时的中秋。

    记忆中的月饼相当诱人,被一张四四方方的油纸包裹着,一打开,金黄的酥皮层层包裹着香甜可口的馅,用油纸半包住咬一口,香到了骨髓,可惜一般最多只有一个吃,吃完后,那些落在纸里的酥皮屑也会仔细的舔掉。

    那时,母亲总讲月饼不要吃,里面太脏了,说是煮馅的时候,有老鼠去偷食,不小心就掉到煮馅的锅里去了,常常就一起成了月饼馅了。

    母亲渐渐老了,月饼渐渐多了。

    每年中秋,各式月饼,总要送几盒给父母品尝,却不再听到母亲讲“老鼠馅”的事了,相反,我觉得他们吃得还很香。

    我暗自一想,才明白那时是因为贫穷,买不起太多的月饼的缘故。

    我也正儿八经赏过一次月。

    那时在湘西,中秋之夜,带了些月饼之类的茶食,带上老母妻儿挤公交车去一个人山人海的广场赏月。

    坐在偌大的广场草地上,看那明亮得出奇的月亮,心情相当惬意。

    同时,还记得市政府下文规定,那晚所有的公交车都推迟到十二点下班。

    何其温馨的亲民之举!

    世易时移,人们对中秋习俗的感悟也就迥然有异了。

    查了一下古人所写的中秋诗词,发现作品相当多,但并不都像可朋的那样祥和平淡,不但如此,我还惊讶的发现,相当多的古人似乎在中秋这一天情绪特别低沉,那晚皎洁的月光似乎只能勾起他们无端的愁绪和无尽的忧思。

    如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又如唐代李峤的《中秋月》诗: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宋代的情况也差不多。

    北宋晏殊《中秋月》诗曰: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就连苏轼这个豁达之人,也在《阳关曲·中秋月》中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以上诸人,多半是士族,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而满腹愁情,无处诉说,只能寄意清辉,这样美好的月夜,竟然生出这样颓丧的情绪,真觉得这些文士们心机太重,以致辜负了如此良辰美景。

    他们哪里懂得,简单就是福。

    一壶浊酒,浅斟低酌,一盏清茶,细品慢尝,三五之夜,二三好友,流连于桂影斑驳的月下,忆往昔峥嵘,谈人生志趣,是非成败,转眼成空,又何必太在意,以达观、闲淡的心态,融于市井,活在当下,惯看秋月与春风,此种生活,就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

    (作者系湖南宁乡玉潭中学教师)追答

    嗯最好不要全抄

    嗯最好不要全抄

    中秋漫谈的作文三百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