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惊蛰的由来.知识,物候变化,谚语,诗词,文化

    1,由来:

    惊蛰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2,知识: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3,物候变化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4,谚语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5,诗词:

    《春晴泛舟》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翻译:

    春天来了,万物一新,诗人在湖上泛舟,有点感慨自己年纪大了,说“儿童莫笑是陈人”。

    接下来写春天的气候,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雷萌动行风雨,整个的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是一番新的气象。

    第三句写景色,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涨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纤柔的柳枝摇摆色淡如黄尘。

    最后一句写诗人想上岸去亭子里却又划起了船桨,觉得这么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费。

    5,文化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

    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

    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的由来.知识,物候变化,谚语,诗词,文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