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词改字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什么

    《诗词改字》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 “炼字” 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一字的改动可以使诗有了生机,使诗中的景象跃然纸上,境界变得更加鲜明。

    《诗词改字》(选自《容斋续笔》,作者:洪迈)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于钱伸仲大夫如此。

    译文: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与瓜州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

    春风吹拂给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送我返回故乡)。”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划圈删掉“到”字,在诗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写为“过”。

    又圈掉而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

    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黄庭坚有一首诗写到:“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秋分时光要飞回南方的燕子,约略已没有三月间衔泥筑巢之类繁忙的事了;高高地栖止在树上的蝉,正用(凭借着)一根枝条鸣叫)。”诗中的“用”字起初写作“抱”,又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直到“用”字才最终定下。

    我是从钱伸仲大夫那里听说写诗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诗词改字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