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在古诗词中许多诗人善于引用典故试举两例

    唐朝的李商隐、宋朝的辛弃疾

    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典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

    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

    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

    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

    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

    《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

    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

    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

    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

    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

    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

    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

    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

    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背景:

    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

    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

    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

    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

    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

    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

    《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在古诗词中许多诗人善于引用典故试举两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