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现代诗歌欣赏

    1、“她”就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

    据说相当聪敏,当时已认识不少字,只是身体一向虚弱单薄。

    闻一多对她怜爱之至,每天下课回来都要抽出时间陪她玩耍,孩子也深明世情,每当闻一多拿上礼帽时,就知道他要出门了,于是便喊起来。

    1926年暑假,闻一多在北京艺专不堪校长刘白昭的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病中的立瑛上路,一路折腾,等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

    但为了生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经上海潘光旦介绍,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

    此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讯后却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只得寄了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一边叫一边哭。

    就在这年的冬天,立瑛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

    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一片萋萋墓草。

    后来他写下了这首《忘掉她》,聊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掉之情。

    在世俗的意义上,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痛悼之情似乎应当是“永远牢记……”一类的誓词。

    此类语言固然是慷慨激昂,但仔细想起来又未免有些浮泛、空洞,经不起深的推敲。

    比如说,真正的哀痛和追思并不需要用任何强制意味的语言来固定,它是自然而然的,也并不是某些外力所能轻易取缔的,相反,如若悼亡就非得用这样的约束性誓词才能维持,那么其真正的感情因素可能就相当的淡薄了。

    诗人是真诚的,不需依靠伦理道德的光环来打扮自己,当然就更用不着强制自己保持什么样的感情状态了。

    立瑛是他的爱女,他为之倾注了自己相当多的感情,在这种意义上,诗人有理由语出惊人:“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这似乎可以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忘掉她”是痛极之语,因诗人对“她感情极深,由于她的夭折而哀痛不已,这番伤感、这番惋惜和这番的眷恋都浓浓地包裹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视听”,情感的负荷有时也会深重得让人不堪承受,为了理智地返回到正常的人生轨迹,他便不时提醒自己:“忘掉她”。

    这与鲁迅著名的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即便是在咬牙下决心的这一瞬间,诗人的心理依然是复杂的内涵的:在我们所经历的和将要经历的人生世界上,“花”数不胜数,“一朵花”便不算什么了,这是自宽自慰;不过,“花”又终究还是“花”,它娇艳美丽、动人,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矛盾,所以在以下一连串的“忘掉”努力中,诗人始终都是既努力超脱,又始终情意绵绵。

    诗的一、二节似乎是要竭力想象“她”的偶然与短暂。

    在我的感情世界里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花瓣上的朝霞、花心的馨香,都是转瞬即逝的,春风里的梦,梦里的钟声也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你无从邀请,也无法挽留。

    人生由无数的偶然所组成,那么,仅仅只生活了四个年头的“她”不也正是如此么?来去匆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花瓣上的朝霞,花心的馨香,也包括春梦、梦里的钟声终究还是给人美好的印象,并不那么容易抹去。

    接下去,诗人又用了三个诗节从不同的意义上努力“忘掉她”。

    第一个意义是极力突出“她”已不复存在,的的确确地从人间消失了,而且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就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可见,大自然完全按照它既定的程序运行着,就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一幕人间悲剧一样。

    立瑛走了,走得远远的了,那么,活着的人似乎也没有必要久久地陷入那种自我缠绞的哀痛了。

    但这里同样也不自觉地包含了另一层矛盾性的内容,即大自然的平静和生机实在与诗人的伤女之痛反差太大了,对人间的情感而言,自然是冷漠的,这是不是也是令人伤感的呢?于是,诗人那不能忘怀的痛苦依然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我们还必须明白这样的事实:远在上海的闻一多获讯返乡时,首先就来到了女儿的坟前,也许,这番情景就是那个时刻给他留下的印象吧。

    显然,在那样的时候,诗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痛惜之感。

    第二个意义是诗人设想死去的女儿的心理,“她已经忘记了你,/她什么也记不起”。

    闻一多想象女儿告别了这个世界,现在已经完全习惯了“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前世”的一切对她来说已经是相当陌生、相当遥远的了。

    既然死者对生者都已经淡漠了,那么生者也没有必要如此的痴迷。

    第三个意义是诗人想象着光阴荏苒、岁月无情,所有的青春都将逝去,人人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女儿的生命固然短暂,但你我的生命也长久不到哪里去!在死神把守着的人生之途上,这不过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所有的人都彼此彼此!那么,一个生命的结束算得了什么呢?闻一多从人类宿命性的悲剧这个角度来疏解心中的忧伤,似乎有一定的作用,只是,由女儿的夭折而促使他想到自己“老之将至”,这未尝不也是一种新的酸楚。

    在最后两个诗节中,诗人继续反反复复地提醒自己,忘掉她吧,甚至根本就不承认她曾经活过!这显然更是痛极之语,诗歌又返回到第二节的内容,“忘掉她”的果断与“忘不掉”的缠绵一起被重复着。

    这也正如全诗的主旋律“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全诗重复这句话达十三次之多,由此构成诗句的多层含义,其表面意义的“忘掉“与旋律形式的“不能忘掉”造就了它们间的一种有意味的关系。

    2、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

    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

    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

    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 “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

    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现代诗歌欣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