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洛神赋全文解释

    [编辑本段]【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

    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就模仿他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

    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

    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

    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

    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

    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

    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

    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

    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

    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

    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

    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

    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

    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

    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平添惆怅。

    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

    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

    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

    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编辑本段]【赏鉴】  </B>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

    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

    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编辑本段]【《洛神赋》的艺术价值】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

    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编辑本段]【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樵(今安徽亳州)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

    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

    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有关曹植的具体篇目请参见曹植。

    洛神赋全文解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