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苏轼各时期的背景和诗词急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

    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

    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

    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

    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

    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

    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

    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

    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

    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

    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

    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

    《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

    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

    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

    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

    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

    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

    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

    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

    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

    “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

    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

    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

    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求苏轼各时期的背景和诗词急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