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和谐的诗词

    1、社日村居(一作王驾诗)

    作者: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赏析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写道:“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

    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

    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

    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

    可见笔无旁鹜。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2、夏日田园杂兴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

    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

    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

    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

    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关于和谐的诗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