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红河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哈尼族老乡诉苦:“去年讨儿子媳妇,B胀了一回,今年嫁姑娘,又B胀了一回,饭呢没有吃呢啦,到山上挑点柴来卖卖,机巴皮呢磨烂掉”听的人先是一震,以为他在说黄色话,既而明白,他说的是很普通的生活语言,只不过他把“背帐”说成了“B胀”把“肩膀皮”说成了“机巴皮”既而哄堂大笑……云南的大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他们的外语,自然好多音节发音困难,凡是汉语中的鼻音nng,基本省掉,于是就把“肩膀皮“(jianbang)说成"机巴皮"(jiba)把"背"(bei)说成(B)。
其他还有把“篮球(lanqiu)“说成”蜡曲“(laqu),把“太阳”说成“太牙”把“红旗”说成“褐旗”把“纲领”说成“嘎里”,把“回家”说成“胡家”等等。
少数民族发音的另外一种情况是,把汉语中的ea等这样难发的音省掉。
逛斗南花卉市场,向花商询问一种植物的名称,花商把告诉叫“提树”,一直听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提树,原来是花商把“铁(tie)”发成了“提(ti)”,把“铁树”说成了“提树”,这样的发音作为云南人,恐怕谁都能听懂,但外省人却同听天书。
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例如把“先进(xianjin)”说成“新近(xinjin)”把“团聚(tuanju)”说成“囤积(tunji)”,把“芊绵(qianmian“”说成“亲民(qinmin”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好多云南汉族,也是这样发音的。
居住在云南的汉族,祖先都是北方人,刚来的时候,说的应该是很标准的北方话。
但由于长期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原因,就不自觉的被少数民族的语言同化了,即使是昆明人,发音时也很难分辨出后鼻音g,好多人分不清“民”与“明”,“亲”与“轻”,“汤”与“潭”,“山”与“商”的发音,导致了好多开始写古典诗词的朋友,经常把iningianeneng等几个韵部混压,把anang两个韵部混压。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声母翘舌音zhichishir全部发成了齿音zcs(?),例如把“吃饭”说成“慈饭”。
把“老师”说成“老司”把“山上”说成“三丧”“睡觉”说成“岁觉”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是我们的古汉语里原本就没有zhichishir这几个翘舌音,而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里有。
为北方人由于受外来民族的影响(外来民族的语音里有这几个声母(如突厥语)而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逐渐从北到南的),逐渐加进了这几个翘舌音声母。
而受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云南人,也就把这种古老的发音形式保留,顺便说一下,这种发音方式整个华夏南部都大体如此,我们仔细听台湾人说普通话,翘舌音仍然不明显。
云南能很好的发出这几个音的是回族,可能是因为回族长期学习使用阿文的缘故。
阿文里的有好多近似zhichishi的翘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