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

    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

    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

    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

    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

    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

    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

    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

    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

    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

    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

    “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

    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