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诗皇
皇、帝涉及到当权者(皇帝)的利益,为了避讳,任何人不得用相关称谓,连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民间都不能用,只能皇帝用,如《捕蛇者说》“以俟得人风者察焉”中的“人”就是避李世民的讳。
只有词帝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最能写诗的皇帝,一生写诗4万多首,为啥一首都没出名。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能写诗的皇帝,想必大家都不太清楚,实际上,他就是大清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唐诗》之中所有诗人写的诗加起来也都没有他一个人写的多,他生平写了4万多首诗,从数量上说,乾隆是当之无愧的“写诗高产冠军”,但是他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那么,乾隆皇帝写的诗词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实际上,乾隆皇帝的诗词水平比那位薛蟠略强一些,也并非不入法眼,关键是在于乡土气息浓郁,以及用典非常多,还十分生僻。
比如乾隆皇帝的这首《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这样写道:“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而这个“满目民艰恫瘝视”里的“恫瘝”(音同通关)出自《尚书》,有个成语叫恫瘝在抱,这个词本义只有“疾病痛苦”的含义,但实际上有叙述者表示自己同情的语意,已经算是他的诗句里比较大众化的词语了,但是即使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用词也太过生僻了。
还有乾隆的这首《咏煎盐者》:“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这诗的水平一目了然,它只是想表达乾隆对劳动人民还有农业诗的热爱,多亏乾隆诗多词少,不然一定能看到类似《念奴娇·驴肉火烧》之类的作品出现。
而这就是乾隆爷诗词的诟病之处,因为他老是将莫名其妙的大白话和莫名其妙的用典相结合,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究竟是哪里熟悉呢。
其实就和大家小时候在在一个非常平淡非常一般的作文里,加入一个超级长的用了生僻词和乱七八糟时态的倒装句,还以为自己这个金句能令作文上个档次的感觉。
所以说,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谁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