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1。

    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话说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没什么事,就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做起美梦来。

    师爷正好有事来找他,看到太爷睡在椅上嘴里津津有味地在吃东西,便轻轻叫了一声:“太爷!”郭子章从睡梦中惊醒,气愤地说:“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么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别人的话!我一定对他不客气!” 师爷说:“为什么呢?”太爷说:“我刚才梦到去野外游玩,景色秀丽,好一派田园风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着一碗装得满满的煮熟的石螺给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师爷风趣地说:“咱们不妨去找一找您刚才梦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于郭子章上午闲着,此时又在兴头上,就说:“好呀。”二人便坐轿和几个随从自府门沿着刚才太爷做梦的路径寻找,他们经过城西“安定门”到了现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现凤新街道的“新埔”、“后人家”、“陈桥”、“云里”、“莲墩”、“大新乡”、“竹围”、“大园”最后来到西塘村外一个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坟前,坟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纸钱。

    师爷上前问道:“老大娘,你在拜谁呀?” 老大娘说:“拜我的儿子呀。” 师爷说:“通常是下辈人拜上辈人,哪有上辈人拜下辈人的?”老大娘说:“老爷你们不知道,我家只有我们孤儿寡母俩人,我儿子死了叫谁来祭拜他呀!”太爷说:“说的是,那么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呀?”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这时师爷大叫起来:“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们太爷的姓名倒头念呢?该当何罪?!”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西塘村都姓章,自从我儿子走后,家里三餐难度,他在世最喜欢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来他坟前来祭拜,不信,你们到村里去问一问便知!”太爷说:“好了!好了!”然后关心地问:“大娘,您儿子长得怎样,怎么死的,死的时候有多大岁数?”老大娘说:“我儿子长得好!样子与太爷你很像。”师爷又想叫喊起来,被太爷暗示,才停了下来。

    老大娘接着说:“我儿子可聪明啦!从小好学,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样样皆会!不幸的是到了十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无法医诒的大病就去世了。”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儿子来上世做我么?随后脱说:“好的!那我们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说:“老爷,你们看,这是我儿子的卧室和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这里还有他在生时写的手稿”。

    郭子章一看,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梦里的情景。

    这时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动!他和师爷商量了一阵子,又请来了乡绅和长者,他们都证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况,也叙述了原委和意图之后,立即认老大娘为自已的母亲,师爷派人叫来一顶轿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

    内安进士无望

    清康熙年间,翰林出身的郭于藩赴任饶平县令,从潮州府沿官道而来。

    一进饶平县界,他就命随从掀起轿帘,缓慢前进,观察风光人情。

    当官轿到达西部山区时,忽有琅琅书声,随风传来。

    郭知县命住轿,顺着书声的方向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村庄,三面环山,面前有一道清溪。

    他问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是信宁都内安乡(今瞩樟溪镇)。”郭知县十分赞赏:“山乡如此幽美,读书蔚然成风,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现。”

    原来,内安乡的旅长们为了使乡里的子弟能跻身科举,纷纷办外塾、聘名师,大有振文风、昌文运的景象。

    乡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轩、馨兰斋两间私塾。

    至清乾隆年间,果然应了昔年郭于藩之言,乡中涌现了一批通经史、精诗书的文士。

    陈氏宗祠最先荣耀,相继挂上两块牌匾,上厅是举人陈丹书所立,下厅是副榜进士陈腾飞所立。

    陈氏科举连捷之后,乡中还有许多饱学之人,但他们考取秀才之后,那不愿参加省试,当然也就没有人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了。

    为什么呢?

    原来陈丹书中举之后,在乘舟上京赴试途中,因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而致病身亡。

    他的侄儿陈腾飞,为继叔父未竟之志,勤读书经,中举之后,不敢走水路,干辛万苦从陆路上京,中了副榜进士。

    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关官员送礼,回乡后总得不到授职的讯息,忧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风水年代,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气薄,难以出贵人”的天意,出现了“内安进士无望”的说法,因此,一批满腹经纶的文士,考取秀才后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着书囊到外地教书去了,至今乡中还常有人谈及“十三担书囊”的往事。

    此后,饶平西部山区就流传着“内安进士无望”的俗语,借喻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或许还含有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3。

    乞食身,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

    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

    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了。

    一念至此,心中羞愧,两颊泛着红晕,更是娇媚迷人。

    这神爷本具灵性,不觉动了凡心。

    自此之后,神爷夜夜来与小姑作陪,小姑在梦中与神爷风情万种。

    不久,小姑便怀了孕,并产下一男婴。

    她自知这是神种,但因来得不明不白,自然招来闲言碎语。

    小姑有口难辩,便把婴孩放在一只竹箩里,还给庙中神爷,自己自尽了。

    这孩子是神种,自然不是凡胎,据说长大了会有帝王命骨。

    由于是在箩中长大的,所以人们都叫他为“箩稳”。

    有一次,箩稳受到一个姓万的孩子的欺负,十分生气,便对天立誓说:“他日我若能出人头地,一定要杀死万家人,方消我心头之恨。”箩稳说这话的时候,恰好被城隍爷听见,城隍爷以为箩稳要杀一万家人,急忙禀报玉皇大帝。

    玉帝一听,觉得这箩稳太狂妄,将来若真当了帝王,那还得了。

    于是,便决定免去箩稳的帝王筋骨。

    他派太上老君带上一副乞丐骨,去把箩稳的帝王骨换下来。

    那年端午节,箩稳一早和村里的孩子们到溪边去观看龙舟赛会,一直看到晌午,回到家吃了几碗饭,倒头便睡。

    这时,太上老君立即把他身上的帝王筋骨抽出,并且换上了他带来的乞丐筋骨。

    正要换上喉咙的时候,赛龙舟重新起鼓。

    箩稳一听鼓声,一骨碌地爬起身来。

    太上老君来不及换上喉咙骨和腔骨,只好作罢。

    后来,箩稳长大了,果然沦为乞丐,但是因为他的喉咙骨和腔骨没换,所发说话句句应验。

    这就是潮汕俗语“乞食身,皇帝嘴”的由来。

    这句话产意义历经演绎,后专用于指责那些身处贫寒而又讲究吃喝的人。

    4。

    海山无水牛

    “海山无水牛”的故事,是出自于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秋,饶平第三区(全县是年设四个政区)黄冈镇校场埔(地名,今属上林管区)的牛圩集散地,每逢以一、四、七为圩日又复苏起来了。

    有一天的圩期日,圩埠上有一位上年纪的老牛贩高声嘱咐其子说:“喂喂喂!歪头啊!海山无水牛呀!”

    “我晓啦(知道)!”,其子回答。

    这句“海山无水牛”,恰好被旁边一位从福建诏安县来的牛贩听得一清二楚,他望着自己带来圩埠的四头水牛,其中二头中牛,二头刚教犁的小牛,心中暗喜:海山无水牛?!这不是一个机遇吗?

    隔天一早,这位诏安的牛贩牵着四头水牛到黄冈霞饶(今霞西管区)大堤海山渡头赶潮乘海山渡船,顺风顺潮中午而登上海山黄石港乡黄隆渡头,兴致勃勃地把四头水牛提在黄隆后埔理的苦栋树丛,逢人而招买招卖。

    一位老农对他说;“哎呀!海山无水牛呀!”

    “你讲对呀!我就带四头来呀?!”诏安牛贩用闽南话回答。

    “不是呀!你误解啦,海山是不能养水牛呀!”诏安牛贩听后顿刻惊讶又问;“难道你们全乡都不养水牛?”“不是一乡,海山十八乡(村)都无水牛。”老农解释后而离开。

    诏安牛贩只好呆坐树下抽烟,摇头不语。

    原来昨天在圩埠那老头子嘱咐其子是提醒不可牵水牛到海山去出卖。

    诏安牛贩误认为海山缺水牛农耕货源,是赚钱机遇因而碰壁扫兴而回。

    海山十八个乡(自然村)都没有饲养水牛。

    其原因是海山历来是渔、盐、农(极少数)的经济收人,小部分农户的耕地也极少,各乡(附)都没有池塘、水窟、溪沟,农田灌水是依靠自身田边挖掘一口水井,用(“吊窝井”)提水灌田,即田边竖立一支几米高的石(木)柱,横串一支近天平式有大碗粗几米长可摆动的竹(木)杆,前端用绳子串勾一支几米长的竹竿连接能摆动的水窝桶,后端用大绳子扎紧一块大石比窝桶水超重为宜,这样借助石头的后座力,提水时轻快,不提水时形似“高射炮”。

    所以只能饲养山牛(黄牛),不能饲养日常需要洗澡的水牛。

    后来,“海山无水牛”便成为人们对事物中千万不可误解的警语 。

    5。

    竹竿山的传说:潮州城北郊有座竹竿山。

    竹竿山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韩愈为解水患,有一天,他带着张千、李万亲自到北关外勘测堤防。

    他骑着一匹白马,走在前面,张千、李万各扛着一捆竹竿,走在后面。

    韩愈马蹄踏过之处,张、李二人就插上竹竿作为标志。

    他们干了一整天,一直干到日落西山。

    回归时,张千、李万将剩下的竹竿随便丢在山坡上。

    谁知到第二天一看,昨天插上竹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崭新的大堤,丢竹竿的光秃秃的山坡,竟然绿竹婆娑了。

    这条大堤,就是后来的北堤。

    而那座山,人们把它称为“竹竿山”。

    在潮州水南都(即今潮安县磷溪镇旸山等八乡)一带,还流传着《顽石化雀屏》的美丽传说:为治水患,韩愈率众修金砂溪,决定在金砂溪下游开凿龙门关排水闸,把内涝积水排出大海。

    龙门关一带怪石嶙峋,一动工便有石妖作祟,民工被石妖所缠,纷纷病倒。

    韩愈闻讯,赶到现场,严肃地对怪石说:“我韩愈受命于天子,守此土治水以安民,你等顽石不可从中作梗。”那些石头深为韩刺史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所感动,结伴纷纷离开。

    它们跑到三十里之外的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变成—座十分秀丽的山峰,这便是现在潮安县铁铺镇内的雀屏山。

    上述传说,幻想性和传奇性特别突出,它们是经过概括、集中、幻想、虚构了的。

    然而,民间传说的幻想性、传奇性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幻想性和传奇性不同。

    传说的幻想、虚构,总是在某些方面以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作为依据的。

    而其他文学样式的幻想、虚构却不受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约束,不必以某项实际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有些虽属幻想、虚构的东西,但它们毕竟是以韩愈这个历史人物和一些实际存在的风物以及某些史实为其依据的。

    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