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详细??

    新课程·中学 2010 年9 月8 日 教学研究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代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歌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闪光。

    继承、学习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诗歌教学在其中独具优势。

    可见,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诗歌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情传统决定了它是一种美文学,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味和鉴赏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田园美、情感美、友谊美。

    下面就这几方面做一探讨。

    一、欣赏自然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它跟人类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自然之美历来是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并在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人生观的寄托。

    如曹操的《观沧海》,他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我在教这首诗时,首先让同学们尽情地读,并且要注重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大脑中勾勒诗歌所描绘的大海景象—— —诗人登上了高高的碣石山,眺望浩瀚的沧海,大海苍茫而缥缈,壮阔而辽远……伴随海潮的涌起,诗人展开了联想的翅膀,好像这宇宙中最灿烂、最光辉、最充实的太阳、月亮、星星和银河就隐藏于大海,从没有离开过大海的怀抱。

    诗人以磅礴的如椽大笔勾勒了一幅壮阔的大海景象,展现了诗人那胸怀天下、包囊宇宙的壮阔气势,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浩瀚的大气。

    阅读和想象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美的历程,更使和诗人进行了一次精神的交流。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受这种魅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和情感。

    二、体验田园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可追溯到相传为唐尧时期的民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是农耕生活最典型最生动的描绘。

    在田园诗的传承中,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

    我们生活在田园,享田园之乐趣,更要引导学生热爱田园,体验田园生活的情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引领学生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和怡然自得、陶然忘情的生活情趣;从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领略田园的幽静和宜人;从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体味农民的淳朴和好客;还有稼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片蛙声是田园诗里最迷人、最让人陶醉的乐章。

    引领学生去仔细体味,感受田园乐趣,让同学们在鉴赏中进步,在鉴赏中陶醉。

    三、感受情感美“诗缘情”。

    亲情、爱情历来是诗人吟唱不衰的主题,翻开中国古典诗歌,这部分内容是最灿烂、最炫目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高尚。

    在对亲情的歌咏中,最为人称道和传唱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流动的是慈母无私的爱和浓浓的牵挂之情,一千多年来一直感动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在对诗歌的理解中,重在培养学生感恩于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能把这种爱延展,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这样才实现了我们学习鉴赏的目的。

    爱情诗歌历来为文人骚客追捧,高吟不衰。

    而节选入中学课本中的也具有一定的篇幅,如《关雎》《蒹葭》《梦江南》等。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首篇《关雎》中首开对爱情的歌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人性中爱情的理性肯定,是人性中最本质特性的反映。

    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积极引导,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用诗歌的情爱美,培养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而又理性的认识,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品味友谊美崇尚友道,珍视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圣人孔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一句便这样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人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当做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关于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之友。

    在古典诗歌中友情历来是传唱不衰的。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这种“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的对友之美德。

    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流露的期盼和等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展现的那份宽慰与旷达;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倾注的担忧和祝愿,无一都不歌咏了友谊的伟大和美好。

    这种空间上不分地域,时间上不分古今的崇尚友谊的境界,值得我们品味和传承。

    目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高潮迭起,语文教育也正在理性中逐渐回归,读经典,诵经典,已经为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

    古典诗歌作为我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语文文本和课外阅读文本中占了不少的篇幅,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去学习、品味、传承,让这朵民族奇葩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略谈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中的美学培养甘肃省瓜州县小宛学校魏永东 !!!!!!!!!!!!!!!!!!!!!!!!!!!!!!!!!!!!!!!!!!!!!!!!!!!!!!!!!!!!!!!!!!!!!!!!!!!!!!!!!!!!!!!!!!!!!!!!!!!!!!!!!!!!!!!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必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近年来许多语文老师逐步探索的一条教学思路,课外阅读名著教学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大难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坚持不断地探索和摸索,希望于通过名著教学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课文教学生编演课本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变色龙》《晏子使楚》《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时,我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自己的才能。

    当教师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时,他们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用功。

    这项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阅读了名著,而且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也有帮助作用,这种课外阅读名著的活动,把阅读跟活动结合起来,让我们的阅读更有生命力。

    二、让学生背诵诗歌和叙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全班学生读过某种共同的读物后,组织学生复述读过的书籍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这样在让学生接受名著的精神熏陶之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精彩场面和优美的诗歌背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评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巩固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

    这样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快乐地遨游。

    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手中的笔动起来。

    一本文质兼美的好书,如果仅仅只是读了一遍那太可惜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站出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手中握着一支笔,遇到丽词佳句,要圈画摘录;遇到不解或是值得深思的地方,要做好旁批;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书中的人物要写出自己的评说。

    眼动、心动、手动,这样一路下来,读书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前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甘肃省成县四中 刘亚芳 92 新课程·中学 2010 年9 月8 日教学研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和懂得,在当今信息量剧增的社会里,名著是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而且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激发起阅读的热情。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到阅读的方法,我教给学生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很多方法。

    让他们多做笔记,教给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总之,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六、给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每隔一段时间,就挤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谈收获、谈体会,或者进行阅读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名著,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要求学生在每堂语文课前进行古诗诵读,读到老师进课堂时停下来,再让一名学生进行名人名言、中外名句、谚语的诵读或演讲,也尽量减少重复性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课外读物。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有一种方法,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那是理想的教学。”新的课标也是重在“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因而我把阅读视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机会,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它还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但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需要,在自觉的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和提高,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确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但我坚信:名著的阅读将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古今中外的名著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广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我认为还应该根据名著去提高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读、说、写的能力。

    !!!!!!!!!!!!!!!!!!!!!!!!!!!!!!!!!!!!!!!!!!!!!!!!!!!!!!!!!!!!!!!!!!!!!!!!!!!!!!!!!!!!!!!!!!!!!!!!!!!!!!!!!!!!!!!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理解和掌握语言,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本文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 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文化渗透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已使用好几年了,其阅读题材语言地道、风格新颖,内容极具时效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也随之突显。

    学习外语,不光要掌握其语言,还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就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王佐良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

    “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 —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

    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

    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 I have never met nyone stingy to spend money,you 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 Scrooge 难住了。

    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 是狄更斯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

    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讽刺性,因而也欣赏不到语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

    正如西方人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

    可见,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以使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

    二、教好语言必须融入语言文化背景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而不能脱离文化。

    单纯教授语法知识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应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

    否则交际中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语音和语法的错误比较宽容。

    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

    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三、提高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方法和途径《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

    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

    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外文学名著,增强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组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话剧表演、请外籍人士来座谈或做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具有“信息差”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切实感悟到:“讲语言其实也是讲文化”,帮助同学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详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