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生活 > 教育
  • 于丹演讲稿

    1.《感恩教育》于丹的演讲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

    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

    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

    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

    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

    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

    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2.于丹的讲稿

    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讲稿-于丹 论语心得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

    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

    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

    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

    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

    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

    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

    3.艺术人生清明 于丹 演讲稿

    于丹-------《感恩生命》----CCTV3《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清明》于丹的演讲稿 清明节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

    但是清明是一个多好听的名字啊,它清亮,它明朗,我们心中的那种怀念,我希望它不是沉重的,而是悠扬的,因为我们有感恩。我说感恩生命,其实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得最多的人是我的父亲。

    刚才我在上台前,就被马未都教师给招哭了,但是他在说父亲,我的眼泪已经下来了。我当时在想,他说父亲我也要说父亲,我会害怕跟他重复吗?不会。

    因为一个男人的眼中,父亲如山,父亲是他的楷模,是他的榜样,是他作为男子汉的一种信念。但是在一个女儿的眼中,可以说一个女人,她对世界对男人对爱,很多最初的信念来自父亲,对女人来讲,她是否信任爱情,信任婚姻,信任人性,往往没有迟到从她的初恋开始,而是从她的父亲开始,因为这是她生命成长中第一个认识的男人,这个人负责任吗?这个人会有一种温柔之爱吗?马老师刚才说跟父亲之间没有太多的大事,但在一个女儿的眼中,我觉得更锁细,但是有点不同的是,我要说在感恩之前,我先要说一个父亲,在一个任性的、娇惯的女儿的成长里,他先要忍受多少误读,我误读了我父亲很多年,甚至直到他辞世。

    我小时候对父亲是什么感觉呢?他严厉,因为小的时候最先让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教我古文的人是他,最早我接触《论语》、《庄子》也是因为他,后来直到我上了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我上了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学。父亲会给我改论文,他改论文的时候我心里很烦,因为他不是在给你改这些文辞的意思而已,他还会说你哪个字倒插笔了,我当时觉得他很迂阔,按他这种改法,每个标点符号要改,哪个字间架结构不好,他要给你写一个,哪个字看出倒插笔了,他会给你重新写出一个笔画来,这多烦哪!我从来没想过他烦不烦,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他这样改过的,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严厉。

    我父亲走后,我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你爸在的时候,一直不让告诉你,她说了一件我记得的事情,就是我爸爸的60岁生日,是北京天寒地冻的时候。

    我那天中午呢出门去给他买了一个大奶油蛋糕,我从学校拎回家,我说:爸我下午上课去了,等我回来以后,晚上咱们过生日吃蛋糕。我爸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吃的东西,我不爱吃这个。

    我就走了。当然下了课回来呢,看爸爸还是挺高兴的,然后大家吃饭,我给我爸爸做的贺卡,然后大家一起呢把蛋糕切了,吃完了,我看他也吃,也挺高兴,就过去了。

    二十年之后,我父亲去世了以后,我妈妈告诉我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她说那天下午你走了以后呢,家里来了一个我们世交家的儿子,我爸爸就跟他说,他说:涛涛,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大伯伯买的,我又不吃这奶油的东西,你拿走吃了吧!大概到下午快4点了,我妈说我爸就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在屋里面转圈,我妈说:你干吗呢?他就小声地说:我犯错了,那是丫头给我买的,我吃不吃我也不能给人!你快帮我想那蛋糕盒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那个蛋糕上好像有字,写的是什么?你能想起多少,咱们俩往一块碰,我一定得买一个让孩子看不出来的蛋糕。

    后来我妈说,在我下午放学前一刻钟,我爸呼哧带喘地拎着蛋糕回来了放在桌上。我回家的时候毫无查觉。

    所以我们晚上呢,还是过了一个挺好的生日。这个故事,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

    后来我才想起来,这就是我父亲,一个一直被他钟爱的女儿误读的父亲。从小长大,我爸爸给我立了多少规矩,我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严厉,但是忽略了他生命中的那种温柔,所以其实走到清明这一天,我想起《论语》上的一句话,古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爹妈的年纪真得记在心里,想起来一方面当然高兴,如果大家高堂犹在的话。可是另外一种心情,是一则以惧,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尽孝呢?我想说有女儿的父亲很幸福,女儿贴心女儿撒娇女儿依恋,可是女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在她反叛的时候,在她不想吃那么苦去立大业的时候,在她恋爱的时候,她一定都曾经违背过父亲的意愿。

    所以父亲们,请一定要等到女儿们长大,一定要等着我们。所以我想说今天如果在座的有父亲的女儿,那就让我们趁着父亲还在的时候早一天去懂得他。

    如果有女儿们的父亲,请你们一定要等待着女儿。所以其实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过去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生命中很大的遗憾就是我的父亲没来得及看见我的孩子。

    我自己有孩子以后我才知道,我那个时候对父亲很不屑,因为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在街上,总去逗别人怀里的孩子,我总觉得很烦,我老拉着他快点走,我说你别去打搅人家,他就张着嘴呵呵地拉着人家孩子的小手不放。我真的觉得很遗憾,他没有看见我的孩子。

    所以我说清明这个节日,我希望在这一天更懂得我的父亲。刚才在后台的时候,编导跟我说每个人可以选一束花来给你自己缅怀的人,我毫不犹豫地拿了这束花,这束花里面有松柏有红鹤,这是矛盾的,这就是我父亲,外人看他是松柏,我一直把他当成松柏一样的榜样,但是另一方面,我父亲就是鲜艳的红鹤,他的内心一直有。

    4.于丹讲座,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的观后感

    今天早上,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怎样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节目.节目中于丹教授深动的讲述了怎样帮助孩子成为一孝心、爱心、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看了节目后,我深有感触,觉得现在我们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对孩子人格方面的培养,根本就不够! 首先,于丹教授讲到孝.她说“正为本,孝为先”这句话不难理解,里面的孝就是我们中华五千年传统留下来的孝道.什么是孝?她说孝是一个伦理的起点.她例举了几位名人,如岳飞、周恩来,他们都是有名的大英雄、伟人,更是大孝子,还有田生国捐肾救母的故事等.试想一下,现在又几人能做到如此呢! 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导孩子什么是孝,如何孝,不是嘴上说说,一定要以身作则. 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你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像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玩伴都没有,放了学就关在家里,不是写作业就是玩电脑、看电视,和别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交流,也就少了和别人分享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那样将来踏入社会会被孤立.所以说我们要适当的鼓励孩子或带孩子出去玩,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有了孝心、仁爱心,最后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每个父母的心情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导了孩子,剩下的就是靠我们家长自己了. 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 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孩子,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家长的事情还可以问问孩子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教育孩子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候要教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在假期里,适当的带孩子去远足,看看外面的世界,锻炼他们的胆量和毅力,使他们强壮.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不让他做.再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长期这样孩子觉得在父母的眼中比别人差,会产生自卑心理,或者特别逆反.多说鼓励的话,即使有错,也不要一味的指责,要给于正确的引导. 还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阅历,我们的孩子现在还小,但也不能忽视.可以鼓励他们接触不同性格的孩子,不管是性格好不好,都要适当的接触,让他慢慢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让他分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让他知道那些性格、习惯不好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都是一些长期以来不好的习惯养成的. 当然,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还有更多的要学.但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最棒的.。

    5.【观于丹老师讲座有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北大于丹教授的感恩讲座,看了这个讲座我深受感触,讲座的主题是-----感恩教育。

    于丹老师先讲了孝道,说岳母刺字和周恩来敬母的故事,有一个人特别让我感动,他为了救母亲,偷偷给母亲捐了一个肾。现在的小孩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却只知道家长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天天宠着惯着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妈妈烧水时不小心把手烫伤了,此时小女孩正在看电视,妈妈就把烫伤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听小女孩严厉地哄到:“去、去、去,别挡着我看电视!”虽然这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能反应一个孩子的孝心。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别关心我妈妈,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会想一切办法让她好一些。

    第二点,于丹老师讲的是发现,她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个老师找来了10名同学,对同学说:“今天我们要走过一个小黑屋,一定要跟着我走,因为那里有许多机关。”说完就带头走进了小黑屋。

    进了黑屋,伸手不见五指,同学们都紧跟着老师一直走到了头。同学们想:这也没什么难的啊!这时老师打开了灯,同学们吓坏了。

    原来他们刚才走过的是一根独木桥,独木桥下竟是一个鳄鱼池!老师让同学们走回去,没有一个人敢,在老师不断催促下终于有两个同学回去了。这时老师又打开四盏灯,同学们这才看清楚,原来鳄鱼池上面有保护网。

    这时零零散散又过去几个人可是最终还是有两个同学没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对,要去发现,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

    有人说生活像一锅烧开的水,每个人融入到生活时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人会被生活给煮软了,有人会被生活把内心煮硬了,而有些人会融到生活这锅开水里,像茶一样让生活有滋有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默默地付出了一切,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个讲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长大后要主动寻找机会,而不是去等待机会。

    6.艺术人生清明 于丹 演讲稿

    于丹-------《感恩生命》 ----CCTV3《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清明》于丹的演讲稿 清明节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

    但是清明是一个多好听的名字啊,它清亮,它明朗,我们心中的那种怀念,我希望它不是沉重的,而是悠扬的,因为我们有感恩。 我说感恩生命,其实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得最多的人是我的父亲。

    刚才我在上台前,就被马未都教师给招哭了,但是他在说父亲,我的眼泪已经下来了。我当时在想,他说父亲我也要说父亲,我会害怕跟他重复吗?不会。

    因为一个男人的眼中,父亲如山,父亲是他的楷模,是他的榜样,是他作为男子汉的一种信念。但是在一个女儿的眼中,可以说一个女人,她对世界对男人对爱,很多最初的信念来自父亲,对女人来讲,她是否信任爱情,信任婚姻,信任人性,往往没有迟到从她的初恋开始,而是从她的父亲开始,因为这是她生命成长中第一个认识的男人,这个人负责任吗?这个人会有一种温柔之爱吗?马老师刚才说跟父亲之间没有太多的大事,但在一个女儿的眼中,我觉得更锁细,但是有点不同的是,我要说在感恩之前,我先要说一个父亲,在一个任性的、娇惯的女儿的成长里,他先要忍受多少误读,我误读了我父亲很多年,甚至直到他辞世。

    我小时候对父亲是什么感觉呢?他严厉,因为小的时候最先让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教我古文的人是他,最早我接触《论语》、《庄子》也是因为他,后来直到我上了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我上了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学。父亲会给我改论文,他改论文的时候我心里很烦,因为他不是在给你改这些文辞的意思而已,他还会说你哪个字倒插笔了,我当时觉得他很迂阔,按他这种改法,每个标点符号要改,哪个字间架结构不好,他要给你写一个,哪个字看出倒插笔了,他会给你重新写出一个笔画来,这多烦哪!我从来没想过他烦不烦,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他这样改过的,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严厉。

    我父亲走后,我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你爸在的时候,一直不让告诉你,她说了一件我记得的事情,就是我爸爸的60岁生日,是北京天寒地冻的时候。

    我那天中午呢出门去给他买了一个大奶油蛋糕,我从学校拎回家,我说:爸我下午上课去了,等我回来以后,晚上咱们过生日吃蛋糕。我爸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吃的东西,我不爱吃这个。

    我就走了。当然下了课回来呢,看爸爸还是挺高兴的,然后大家吃饭,我给我爸爸做的贺卡,然后大家一起呢把蛋糕切了,吃完了,我看他也吃,也挺高兴,就过去了。

    二十年之后,我父亲去世了以后,我妈妈告诉我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她说那天下午你走了以后呢,家里来了一个我们世交家的儿子,我爸爸就跟他说,他说:涛涛,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大伯伯买的,我又不吃这奶油的东西,你拿走吃了吧!大概到下午快4点了,我妈说我爸就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在屋里面转圈,我妈说:你干吗呢?他就小声地说:我犯错了,那是丫头给我买的,我吃不吃我也不能给人!你快帮我想那蛋糕盒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那个蛋糕上好像有字,写的是什么?你能想起多少,咱们俩往一块碰,我一定得买一个让孩子看不出来的蛋糕。

    后来我妈说,在我下午放学前一刻钟,我爸呼哧带喘地拎着蛋糕回来了放在桌上。我回家的时候毫无查觉。

    所以我们晚上呢,还是过了一个挺好的生日。这个故事,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

    后来我才想起来,这就是我父亲,一个一直被他钟爱的女儿误读的父亲。从小长大,我爸爸给我立了多少规矩,我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严厉,但是忽略了他生命中的那种温柔,所以其实走到清明这一天,我想起《论语》上的一句话,古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爹妈的年纪真得记在心里,想起来一方面当然高兴,如果大家高堂犹在的话。可是另外一种心情,是一则以惧,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尽孝呢?我想说有女儿的父亲很幸福,女儿贴心女儿撒娇女儿依恋,可是女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在她反叛的时候,在她不想吃那么苦去立大业的时候,在她恋爱的时候,她一定都曾经违背过父亲的意愿。

    所以父亲们,请一定要等到女儿们长大,一定要等着我们。所以我想说今天如果在座的有父亲的女儿,那就让我们趁着父亲还在的时候早一天去懂得他。

    如果有女儿们的父亲,请你们一定要等待着女儿。 所以其实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过去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生命中很大的遗憾就是我的父亲没来得及看见我的孩子。

    我自己有孩子以后我才知道,我那个时候对父亲很不屑,因为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在街上,总去逗别人怀里的孩子,我总觉得很烦,我老拉着他快点走,我说你别去打搅人家,他就张着嘴呵呵地拉着人家孩子的小手不放。我真的觉得很遗憾,他没有看见我的孩子。

    所以我说清明这个节日,我希望在这一天更懂得我的父亲。 刚才在后台的时候,编导跟我说每个人可以选一束花来给你自己缅怀的人,我毫不犹豫地拿了这束花,这束花里面有松柏有红鹤,这是矛盾的,这就是我父亲,外人看他是松柏,我一直把他当成松柏一样的榜样,但是另一方面,我父亲就是鲜艳的红鹤,他的内心一直。

    7.艺术人生之《清明》于丹的演讲词

    感恩生命

    清明,清澈而透明,那种春色初现的感觉让我们心中的怀念也不再沉重,也因此悠扬起来。不久前刚从四川地震灾区什邡学校回来的于丹,是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说到对生命的感恩。她说到了两个版本生日蛋糕的故事,说到了父亲的很多规矩。她说:“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严厉,但是忽略了他生命中的另外的温柔。我爸爸从我小时候到我大了,他对我的称呼永远是丫头,因为他只有这一个丫头。他表面上对我很苛刻,内心对我很纵容,他每天每时都在想我,但总是淡淡的说‘你忙吧,爸爸没事,你不用回来。’从在家这么说,到住院这么说,一直到病危还在这么说,说得云淡风轻。”于丹说:“我讲《论语》、讲《庄子》、还讲了《昆曲》,以我的学养基础我不敢讲这些。因为我会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拿着杨波俊先生著的《论语》给我一字一句讲什么是中国儒家的人格,拿着那本《庄子今注》给我讲《逍遥游》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我最早听京剧,听昆曲都是从父亲那里开始。从小受陶冶,感动,文化人格养成现在的一切一切…《论语》中的孝,就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亲走了,我只是想以一个女儿的心情,以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子的身份,跟大家一起体会。我父亲用这些经典曾经温暖了我,我也能用这种温暖的方式跟每一个观众完成一种快乐分享。这算是我不改我父亲的志向,在他走了以后,唯一的女儿对他做的一份交代。”

    清明是一个传统大节,‘花前洒泪临寒时,醉里回头问斜阳’,其实,有多少发问都是无解的,却让我们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寄托和传承。马未都、于丹怀念父亲,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怀念中,记住自己的根,感恩一切的遇见,这片土地、一份生命、每一个人,让我们因为这种感恩而更多理解自己的心,更多理解今天还来得及懂得的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当我们在追思中,看到那些隐藏在细小中的关怀、那些不起眼的呵护、那些记忆深远的爱与付出,我们也许真的要感谢生命给予了我们能够经历的一切,包括失意,包括亲人远去和他们不曾离去的爱。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生活,我们就能在懈怠时看见责任,在平凡中看到不同,在失败时激发勇气。

    8.艺术人生端午特别节目于丹的演讲稿谁有

    于丹演讲录大家好!今天这个形式很有意思,面前是一条姚江,身后是河姆渡遗址,眼前又有各种肤色的留学生,大家在用不同颜色的眼睛审视着这样一个地方,大家一起来过端午节。

    今天我看见有很多朋友手上缠着丝带,胸前挂着香包,端午节在今天它仅仅是个吃粽子的节日吗?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其实每一个节日啊,都会让人去想到很多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今天这个形式最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在用多元的文化来过一个中国的庆典。端午节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文化,端午节只不过是给了我们内心一个向不同的文化去致敬的理由。

    浙江这里提起端午节更多地会想起关于伍子婿、关于曹娥,而在荆楚文化中更多的人会想起关于屈原。说起屈原大家都会想起楚文化,相比于中原文化,它是儒家文化的另一个支脉。

    但其实我自己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屈原和楚文化,从我个人的内心里,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感谢楚文化。幸亏,在我们中国人童年的时候,有这样一种烂漫的文化、一种哀乐无极的文化、一种恣肆蓬勃、亲近生命和自然的文化,它使我们天真而赋予浪漫幻想。

    在我们的先秦时代,荆楚文化给了我们浪漫的梦想,屈原写了那么多的神话,在他的《九歌》里面,写了那么多浩浩荡荡的诸神,屈原这个人的生命在今天被想起仍然会让我们荡气回肠,因为这个人的生命里,包容了多少冲突,他有多少痛苦,但是他的痛苦就像一个蚌壳中的泥沙,最后酝酿成了一颗痛苦但是璀璨的珍珠。屈原这个人,从他的个人性情上来讲,他是一个楚地恣肆浪漫的诗人,但是从他的文化价值认同来讲,他是一个中原现实主义的儒家践道者。

    他生长在沅湘之间,从小看惯了那种华丽的衣饰和娱神的歌舞,但是他个人的梦想是什么呢?在他的《离骚》里面,他起笔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他说,我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后裔,所以以我这样一种尊贵的血脉,我是要去为江山社稷担当责任的。所以在他自己学业有成的时候,他会对他的君王楚怀王说,乘骐骥以先导兮,来吾导夫先路,他要乘骐骥去驰骋天下,为君王开一条先路;而当他进言受到楚怀王的怀疑排斥的时候,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自己是不怕什么风险的,但是我不愿看见这个江山社稷就这么颓唐下去。

    所以这个人一直在痛苦地挣扎着,这样一个人直到挣扎到被流放在他的祖国郢都又被攻破之后,他写下了《哀郢》、《怀沙》,所以他只有投江,因为他自己认为,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觉得他所做的事情是于心所善,九死未悔。

    所以你看他的一生走了一条儒家的践道之路,但是他的生命性情是什么样呢?如果你看他现实主义的思想,要看《离骚》,但如果看他的浪漫之作,那要看《九歌》。到今天,《九歌》仍然是我们眼前那么华丽不可替代的一道风景。

    翻开《东皇太一》浩浩荡荡地天地大神,看到《东君》乘日而行,照耀整个天下,看到云中君那样的一种舒卷翻飞,看到《河伯》、《大司命》、《少司命》那种生命礼赞,特别是看到《湘君》、《湘夫人》、《山鬼》,这都是一些爱情歌曲,到今天这个画面铺开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和中原文化是不同的,它是烂漫无极的,它是色彩瑰丽的,它是富予奇思异想的,它是对一段情感不计成本地投入。它不像中原文化讲的,叫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谤,一切都是中庸为美的。

    但是在楚文化里,生命是可以喷薄的。你去看《九歌》里面所写的《山鬼》,他甚至写了人和神之间的恋爱,他写的这个山鬼的出场,叫做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看一看在山脚若隐若现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身上披挂着藤萝、鲜花,她回眸一笑的时候,神情妩媚婉转。诗人想说,难道你对我心生爱慕吗?这样的一幕,人蓦然撞见的一个美丽山鬼,这如果在我们中原文化里,那就叫是活见鬼了,见到这样的事情,肯定魂飞魄散,掉头就跑,但是在楚文化中,这就是一段瑰奇的爱情。

    屈原他以楚地那种浪漫滋养的性情,又以一个儒家践道者的决绝,捐躯殉国,付出生命,这个人的生命张力有多大呀!解读一个节日,它的背后总有几个不朽的名字,当我们举行一个快乐庆典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用他们的体温滋养着后世的文明。懂得屈原,某种意义上就拿到了一把打开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钥匙。

    那种矛盾冲突,在自然生命和社会人格之中,最终所选择的一种决绝的最后的结果,这一切都是一把钥匙。所以,今天过节我们看见龙舟竞渡的时候,这是一个快乐的节日,这是一个奔放的节日。

    我们需要用那种文化的底蕴来滋养我们的性情,那些从沅湘之水翩流而下走到今天的楚文化,应该还有它的性灵在今天恣肆飞扬。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过节是这样一个古老的仪式,其实在现代文明中给我们一点缅怀手工时代的理由,也是件美好的事。

    今天,让我们以一个端午的名义去怀念那些手工时代质朴的生活。你想想,包饺子、包粽子都是一家人的仪式,都是其乐融融聚在一起。

    今天的流光多了很多欢庆的物质,唯独少了心里的从容;多了很多让我们骄傲的。

    于丹演讲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