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模式”将补缺农村学前师资问题
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对于偏远地区的师资教育短缺以及教育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问题,幼儿教师缺乏是非常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并强烈建议政府大量增加幼儿教师编制以化解难题。
实际上,在国家“编制总量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很难大量增加学前师资编制,这就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师资问题。面对边远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缺乏的现实,笔者认为,不妨积极探索“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教模式”来破解这一难题。
据介绍,近5年,甘肃省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都从需要实习的学生中选拔600名去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参加实习支教,其中300名去藏区幼儿园,其余的去偏远农村地区,每个学期轮换一批。并且,根据当地生活标准,按月给每个实习生补助生活费,经费由省级财政、县级财政和学生所在大学共担。
这些实习生普通话标准、专业基本功扎实,学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良好,深受当地幼儿和家长喜爱。有些边远地区因为他们的到来,早已建好的幼儿园能够顺利招生。经过一个学期,可以惊喜地看到幼儿的变化,包括母语为民族语言的幼儿,能够主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为他们后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教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学前师资短缺的问题,但在实施和运行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破解一些问题。
对于实习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住宿、取暖、就餐等基本保障。按照以往的情况来看,每月600元的生活补助偏低,需要根据物价水平进一步提高补助。同时,要建立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并且要特别关注他们在边远地区的人身安全。
相信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为偏远地区输送更多的教育教学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照亮知识的道路,但对此要特别注重支教老师的安全问题,做好相关措施和保障。